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探索中国趣味的三个维度——读郭英德论文自选集《探寻中国趣味》

http://www.newdu.com 2018-01-19 国学网 刘勇强 参加讨论

    作为一部论文自选集,《探寻中国趣味》既是郭英德学术研究的总结,也印证着30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发展的历程,具有多方面的学术史意义。
    首先,《探寻中国趣味》新见迭出。众所周知,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都至为复杂,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必须兼顾各种因素,又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把握,因而往往难以在总体上把握,而郭英德的学术研究则常常展现出一种穿透历史现象的睿智眼光。《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一文充分肯定了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及其“文须有益于天下”时代命题的必然性与进步意义;同时,又指出了其相对于16世纪以李贽“童心说”为代表的主情文学观念有所倒退,而且这种倒退的步调还逐渐加快,显现为传统意识的全面复归。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明末清初乃至清中叶的文学发展趋势,具有提纲挈领的启发意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对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书各本”现象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说明不同版本各有其价值,不能笼统地追寻通俗小说文本的“原貌”,认为“混杂‘一书各本’,为了恢复所谓一书的文本‘原貌’,人为地制造一种‘四不像’的版本,这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之大忌。”这一观点指出了通俗小说版本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同样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
    近20年来,古代文学的文体研究渐成热点,在这一领域,郭英德也有开拓之功,先后出版过《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等专著。收入本书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等论文,就反映了郭英德在文体研究方面的真知灼见。
    郭英德在研究中,还特别注重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将传统理论与当代思维对接。例如“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目标,在各种现代理论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这一古典范式还有没有价值,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郭英德在《“知人论世”的古典范式与现代转型》一文中,分析了“知人论世”研究范式从中心到边缘的位移、从纯粹到驳杂的变异、从屡试不爽到捉襟见肘的变化、从坚信到怀疑的信念,从而揭示其学理重构与当代命运。
    其次,《探寻中国趣味》表现出一种宽广的学术视野,这反映在郭英德往往能基于深入扎实的基础研究之上,展开宏观论述。如《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论文学史叙述的原则、对象和方法》《传奇戏曲的兴趣与文化权力的下移》《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等,都就古代文学及相关研究的普遍现象,展开了宏观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关乎全局的重要见解。我很赞同《论文学史叙述的原则、对象和方法》一文中的如下观点:“文学史叙述既要类似史家以‘求真’的精神去征引材料,以重构属于过去时空的‘实况’,更要诉诸审美经验,讲究艺术效应,着力抉发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切近文学史叙述的本质。”在古代文学与审美体验疏离、艺术效应的考察流于一般的鉴赏分析时,这一见解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领作用。
    《探寻中国趣味》宽广的学术视野又表现在小说戏曲研究的融通上。如《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元明清戏曲小说的角色》《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雷同人物形象》等,都是将小说戏曲进行关联性论述的力作。我个人特别赞赏郭英德对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雷同人物形象的精彩分析。虽然元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家们极力反对雷同,但在小说戏曲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雷同却是极为普遍的现象。郭英德从姓名字号、容貌体态、谈吐言说、行为举止、生活环境、心理意蕴(也许还可以加上“命运结局”)等角度,概括了人物形象雷同的表现,并进一步揭示了雷同的原因即作家审美定势、文学的传统思路、文化的传统势力等,从而说明雷同形象的审美效果、历史价值和文化意蕴。这一周到的论述,正是所谓“中国趣味”的有力印证。
    对古代文学的传播及其功能的考察,也是郭英德关注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的文本及其影响,更多的是被当成文学内部的活动加以对待的。实际上,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是在传播中实现的,从这一角度说,文学的接受是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一文从人际传播、商业传播、娱乐传播3个方面考察文学的接受,为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探索了一条重要的路径。而文学教育则是古代文学的生成及传播、接受的一种特殊形式,《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特意列表统计《蒙求》故事与明清杂剧传奇作品的对应关系,切实说明了文人曲家童蒙时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故事,为他们的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也就是文学教育对戏曲文学生成的潜在制约。
    郭英德在该书的《前言》中说:从历史文化时空交织的角度,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国趣味”,便是我30多年来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化研究的旨趣所在。在我看来,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趣味”的探寻可以大致分为3个向度,即历史的向度,心理的向度和文本的向度。历史向度侧重于对“中国趣味”的广度研究,心理向度侧重于对“中国趣味”的深度研究,而文本向度则侧重于对“中国趣味”的厚度(或浓度)研究。我以为,郭英德的这一夫子自道,极为精确地概括了一种与时代同步的学术自觉与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