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血脉 现实主义迎“大年” 现实主义作品的涌现,很大程度上跟中国电影创作者的社会担当密不可分。他们努力关注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努力关注被损害被边缘的人群,即便做不到像韩国电影《熔炉》那样“改变了国家”,仅仅是让一些现实“被看到”,也是这类电影的胜利。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市场化以来,中国电影创作者的社会担当就从来没有缺席过,哪怕是市场一派萧条的90年代,也涌现了以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创作群体,他们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影评人曾念群认为,他们的努力虽然磕磕绊绊,近十余年又一度被市场所淹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放弃。以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王小帅等为代表的中生代创作群体,不仅自己依旧保持着冷峻而独立的现实主义创作冲动,在代际传承和新人扶持与挖掘上也是不遗余力。 相比往年,今年确实是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大年”,但远没有达到井喷之说。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也还处于一个蛰伏期,创作力和创作冲动依旧没有得到释放,资本走向和观众期待都还在冰期里。“但可喜的是,今年涌现了像《嘉年华》的文晏、《老兽》的周子阳、《大世界》的刘健等关注现实的新生力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影评人说。 其实,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精神血脉一直存在,只不过时断时续。“今年已经算是不错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提到,现实主义题材还可以更多元化一些,“不只有批判的现实主义,也可以有温暖、诗意的现实主义,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十八洞村》《相爱相亲》等。” 破除困境 更要把故事讲好 在接受采访时,饶曙光刚刚看完《嘉年华》,电影让他感到很惊喜。“现实主义题材越来越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们与中国观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这些电影立足于现实生活,更容易引起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是再精彩的好莱坞大片所不具备的,也是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应该充分加以利用的。” 但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目前的困境也客观存在,UME院线总经理刘晖在与观众的实际接触中感到,许多人对此类电影的接受度其实并不高,“像《二十二》《嘉年华》这样的严肃题材,虽然大家都知道很好,但有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带给人的心情比较沉闷,所以不会主动选择。大部分人现在还是习惯把看电影当作一种娱乐吧。” 刘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涌现是一件好事,尤其是今年几部备受关注的电影,不仅观照了当下的中国社会,在电影题材上也是一种丰富。“但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电影,如果想让观众接受度更高,都要进行商业运作。创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还需遵循市场规律,尤其是这些严肃的现实题材电影,更需要有讲好故事和推广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