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身影与思想情感 故事情节相当简单。让一切真正产生魔法的,还是白希那以双手营造出来的精妙造型和梦幻般的场景氛围。 有别于先前几部作品,白希那这次尝试用传统泥塑的手法捏制人偶,然后费了一番功夫寻找符合故事氛围要求的老澡堂,再把人偶带到澡堂进行实景拍摄,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澡堂的氛围和年代感。大场景与小人偶结合而成的微缩世界,分外让人感到如真如幻,就如白希那所说,“更容易让读者掉进故事里”。 就像电影的幕后花絮总让人兴味盎然,白希那创作绘本的过程,无论是迷你物件的制作还是场景灯光的架设,同样让我看得津津有味。不过,白希那这次在《澡堂里的仙女》中悄悄埋藏的想法,更在我心中产生了后续的“涟漪”。 这“涟漪”源于封面就已开始的视线召唤,即老奶奶的“皮相”。我们不会忽略仙女奶奶已皮肉松弛的相貌,而仙女奶奶和小志相逢、嬉戏的各幅画面也无一不显现刻着皱纹同时又团着赘肉的样子。 澡堂里接连出现的形象,包括小志妈妈蹲坐着洗澡时露出的发福走样身材,形成了一组粉橘色的肉身形象。在我默忆这本书的内容时,这些形象自然而然浮现在眼前,仿佛提示着某种意涵。初时我还不以为意,直至读到白希那创作背后的思考,才发现书里确是内有乾坤。 “潜移默化”的渗透 对于《澡堂里的仙女》书中人偶的制作,白希那是这么说的:“我希望创作的人偶从体型到神情能反映出大多数妈妈的状态。电视里每天都在播放女子曼妙的身材,但是我们有没有直视自己妈妈和奶奶的身材,正是这样的身体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体贴关怀我们,让我们成长。我觉得这对孩子来讲也是种非常珍贵的经验。” 这段作者自述,使我仿佛看见了“潜移默化”的渗透速度,让我领会到审美及价值观念的培养可以是那么隐秘、不动声色。中国教育工作者蔡朝阳说:“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与意义构建,建立在阅读与游戏之上。因为孩子的现实世界尚未完全展开,阅读的过程,便是亲历世界的过程。孩子通过阅读,获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确立其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处方式,有助于其建立一种立身于世的分寸感、平衡感。”此话或可视作对白希那所言的一种遥相呼应。 确实,白希那带给读者的,是有点不一样的仙女故事。她创造了一个颠覆大家约定俗成观念的仙女形象,却又举重若轻,让自己思考的严肃性包藏在自身风格发展出来的那些温暖、明亮、欢快的光影里。 我和许多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快乐的大人小孩一样,掉进了明快的故事里,又幸运地再掉进另一层世界中,看见了作者的身影以及源自思想情感的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