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日本唐乐半字谱中又有“○”(今句号)与拍字,与我国敦煌唐琵琶古谱之“○”相同,日本人称为“太鼓拍子”(击大鼓以节乐处),唐宋人所称乐句(“曲拍”“句拍”)。日本唐乐中一句拍或击羯鼓四下或六下或八下,敦煌琵琶谱中一句拍或八个谱字或六个谱字或四个谱字,应为天宝十四调新乐太常句拍雅奏之遗轨。这一燕乐新体的宫廷器乐乐舞,在娱乐化、声乐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起初称作曲子、曲子词的词体。 而自觉对这一燕乐新体依“曲拍为句”创作曲子是在“安史之乱”后,在宫廷乐舞流向宫外,进一步娱乐化、民俗化的大历、贞元时期。历晚唐五代至宋,此燕乐新体宫调理论俱备,曲子亦由单只小曲发展为引、序、慢、近、令诸体,曲调数百种。秦楼楚馆、掖内塞上,有井水处皆有歌词之声。一些大曲、法曲、词调作为鼓词、缠令、唱赚、诸宫调及戏文、杂剧等宫廷内外娱乐之具,遂流衍为曲体。 宋亡词衰,曲体渐兴,历经数变,宋元南北曲至明嘉靖以来一统于昆曲,其已成为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留二十八宫调体系与大量宋元词调,即曲牌。其散板曲犹为句拍形式,在清康熙六十年《南词定律》中,诗余体的引曲皆只注明句拍数不注板眼。昆曲中文人化的清曲,被称作“活着的宋词元曲”,其中有大量词乐谱。清乾隆十一年(1746)内府刊印的《九宫大成》谱中有唐宋词乐一百八十多首。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刻《碎金词谱》,曲家增谱为八百多首,都是昆腔工尺谱,为首调唱名谱,其宫调一应笛色,句拍变成节拍(板眼)。其谱字、板眼皆与现在的简谱、五线谱的唱名、节拍相对应,完全可以据谱演唱。而与昆曲同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自明代《浙音释字琴谱》以来,其歌谱中就存有唐宋词。琴乐是雅律,其黄钟即正调,相当于今F调,与词乐燕乐以正律之下徵C为黄钟、商D为正宫不同。其节奏无昆腔之板眼、唐宋乐之句拍,其谱为减字谱,演奏前先需打谱,节奏会因弹奏者的理解不同而异。因而唐宋词乐谱多不宜作琴曲演奏。 现保留于日本作为明乐流传的《魏氏乐谱》,是明末宫廷乐人魏之琰带去日本的明代宫廷乐谱,其中有一百零一首唐宋元明词。乐谱用工尺谱标音,移调记谱,即一律按D调记谱,再注明琵琶、月琴的定弦。谱中没有昆腔谱的板眼而是用“○”(击太鼓处)标出乐曲的句拍,用格子标出字拍,每格一字拍。每句有八格、六格、四格三种形式,与敦煌琵琶谱、日本唐乐谱相同。故此谱是破解唐宋燕乐与词乐句拍的一把钥匙。其作为明代宫廷乐舞总谱,乐谱中标有伴奏配器,现存谱一为丝弦(见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魏氏乐谱今译》),一为管乐(见辽海出版社2010年《碎金词谱全译》附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