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任伯年的日常流水(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叶梓 参加讨论

    与《棕阴纳凉图》听起来只“一字之差”的《蕉阴纳凉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画中的吴昌硕闲坐竹榻,袒胸露臂,身体微微左倾,左臂支撑在一堆古籍上,手中悠闲地拿着芭蕉扇,左腿架在右腿的膝盖上,两眼平视前方。任伯年还有意无意地呈现出一个秃脑袋、肥胖身躯、腹圆如球的身体特征,其意旨大抵在于将缶道人那坦率而无拘无束的神态跃然于纸上。1904年,吴昌硕自题诗作于画上,诗云:
    天游云无心,习静物可悟。
    腹鼓三日醉,身肥五石瓠。
    行年方耳顺,便得耳聋趣。
    肘酸足复跛,肺肝病已娄。
    好官誓不作,眇匡讹难顾。
    生计不足问,直比车中布。
    否极羞告人,人面如泥塑。
    怪事咄咄叹,书画人亦妒。
    虽好果奚贵,自强自取柱。
    饮墨长几斗,对纸豪一吐。
    或飞壁上龙,或走书中蠹。
    得泉可笑人,买醉一日度。
    不如归去来,学农又学圃。
    蕉叶风玲珑,昨夕雨如注。
    青山白云中,大有吟诗处。
    将这帧同为纳凉的吴昌硕肖像图合而观之,就会发现,《棕阴纳凉图》笔张墨驰,神韵怡然;《蕉阴纳凉图》设色腴丽,俗情雅意冶于一炉;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大抵就是表达了一个隐逸萧散的吴昌硕。
    细细读这些画,也能大致看出吴昌硕一生的生平来。或者说,要从纸上一览吴昌硕的真面目,也唯此数纸。当然,反过来讲,从这些画作里,也能看出任伯年人物画的发展流变。任伯年对以墨骨法为基础的传统肖像技法的运用、对西洋画法的融合以及后来别开生面的没骨画法,最后的归宿是他的人物画像又回归到传统的画法,只是更为精湛、高深。也许,任何艺术的伟大传统都是这样的。任伯年历年为吴昌硕所作的肖像图,虽为一人,但画面的意境、人物的精神却大相径庭,反映了吴昌硕不同的生活侧面和人生状态,这既是他们惺惺相惜的友情见证,亦是任伯年深入观察生活的结果。
    1895年,任伯年去世,吴昌硕从苏州赶往上海奔丧,赋挽诗,作挽联,其联曰:
    画笔千秋名,流石随泥同不朽;
    临风百回哭,水痕墨气失知音。
    无论是挽联,还是这些肖像画,见证的都是两位大师的莫逆之情。
    高邻,或曰紫砂的梦
    郑逸梅在《小阳秋》里记载了任伯年在上海三牌楼附近居住时的一段趣事:
    邻有张紫云者,善以紫砂抟为鸦片烟斗,时称紫云斗,价值绝高。伯年见之,忽有触发,罗制佳质紫砂,作为茗壶酒瓯,以及种种器皿,镌书若画款于其上,更捏塑其尊人一像,高三四尺,须眉衣褶,备极工致。日日从事于此,画事为废,致断粮无以为炊。妻怒,尽举案头所有而掷之地。碎裂不复成器。谨克保存者,即翁像一具耳。
    这位张姓老人,应该算得上一位高邻了。
    任伯年在这位高邻的耳濡目染下,兼习紫砂,且有佳作传世。2011年秋天,我在西泠印社就见到了任伯年赠予吴昌硕的一把紫砂茗壶,壶身由龙泉周氏制,上刻任伯年手绘的一对灵龟,双钩阴文,题款曰:“己卯(1879)春仲伯年任颐”。
    有紫砂研究者称,任伯年的壶胜过曼生壶——对这一点,我不以为然——不过,这里不论其高下,因为我本就分不清高下,况且,我也没见过任伯年亲制的紫砂壶。所以,我想说,这种陶艺实践一定让他的画作充满了一股势不可当的金石之气。我曾在一则资料里见过他的泥塑小像《任父小像》。据说,任妻曾将其案头的紫砂小品全都掷地而砸,只有他父亲的那尊小像幸免于难。《任父小像》最早影印发表于1939年《任伯年百年纪念册》的扉页,并且数次作为任伯年纪念展的展品之一,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件小像在展览广告中居于首要的位置,且作为1928年《美术界》杂志的封面,就可以猜想民国人对它的重视程度和好奇之心。我观其小像,像是看一个孤独的老人,它的神情里充满了天下父亲的苦难气息。
    这几年,艺术品的收藏投资风生水起,渐成风尚,不少有钱人引为风雅。2011年,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创下了1.67亿元的天价,任伯年也由此而进入了“亿元俱乐部”。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俱乐部呢?现在可真是一个精确务实的时代,凡事以价格论——假设一下,要是现在有任伯年亲制的紫砂壶流落民间的话,会不会也要上亿呢?
    画奴
    出了名的任伯年,在大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各地商帮纷纷前来订画,任伯年颇有供不应求的疲倦之感。彼时,吴昌硕常常前往沪上老城厢三牌楼“依鹤轩”,见伯年先收画酬,又迫于画债而不得不夜以继日作画,于是为之刻“画奴”大印。这既是对任伯年为他画《酸寒尉像》的酬谢之意,亦不失调侃之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