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美]艾朗诺著,夏丽丽、赵惠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78.00元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才女之一。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李清照的形象一直都是中学课本里介绍的那样:她出身官宦之家,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年少时便显露出不凡的才华。后来又嫁给丞相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可谓是“志趣爱好相同,生活美满幸福”。可是,后来北宋灭亡,赵明诚不久也病死。“南渡”后的李清照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直到离开人世。生活的变化,反映到李清照的诗词、文章里,就是她前期作品多描写幸福生活或夫妻离别的忧愁,后期作品更多的是对丈夫的无限怀念与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也就是说,她从一位“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变成了一位“人比黄花瘦”的愁怨妇人。 可是,美国汉学家艾朗诺的名著《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大大颠覆了人们心中的李清照形象。艾朗诺在这本书中批驳了易安词的传统阅读方式,指出“自传体解读”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试图理清历史积淀下来的“先入之见”产生的原因,它们投合了哪种需要,及其与易安词原意相悖之处。最后,艾朗诺竭力搁置相关的预设与假定,努力从他认为比较客观的立场来赏析易安词,以期呈现李清照的真实面貌。 拭去历史尘埃,可以读出一位更加真实的李清照。她的一生,可谓是生活在重重“围城”之中,形单影只而始终在抗争:在最钟情的文艺天地里,她因强大自信而露才扬己;在最向往的婚姻生活中,她因富于浪漫而纠结挣扎;在最挚爱的家国疆土上,她因山河破碎而四处突围。 一、在文艺的“围城”里 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的自身天赋固然重要,而其才华的滋养与创作的激发,与其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关系尤为密切。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又是一位文学家。母亲王氏,也善于写文章。这样的诗书之家对李清照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她在青春年少时便显示出文学才华,所以张耒撰写的《李格非墓志铭》称:“长女清照能诗文。” 李清照十八岁(1101年),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时年21岁,是丞相赵挺之的儿子,在太学读书。他不仅喜爱文学,更酷爱金石书画。良好的条件使李清照文学艺术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她能写散文、骈文,能创作诗、词,能考证金石,书法、绘画也很出色。 然而在中国古代,一个女子想闯进文坛谈何容易。可是李清照却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她那篇《词论》。她从唐代歌者李八郎的故事开篇,既阐述了词的“声乐并著”的特点,叙述了它的发展,还隐喻自己的词也有“众皆泣下”、感发人心的力量。而论及五代之后,直到宋代,她认为“斯文道熄”,因此,所有词人都遭到她的批评,无一例外。如她批评晏殊、欧阳修和苏轼,说他们学问很大,但作词时都不会修饰“句读”,“不协韵律”。李清照的《词论》虽然有所欠妥,如将诗与词截然分开,认为词“别是一家”,以及没有认识到苏轼在“豪放”词风上的创造性贡献等,但它是词史上第一篇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从中可以窥见李清照的文学自信,和敢于独闯文坛、向男性文学家挑战的勇气。这样才气逼人、光芒四射的李清照才是真实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言词新巧,用典无痕,感触细腻,情思浓郁,创造出女性笔下独有的深婉意境。那些能够确认在她名下的词作几乎都是名篇,兹不一一列举。宋代歌妓文人如洪惠英、严蕊等人自不必说,就是名媛文人如朱淑真的词作,与李清照相比,也是一种陈旧的可怜情怀,两者有着云泥之别。即使是男性词人,也无法写得如此新鲜、深挚。所以,王士禛“婉约以易安为宗”的论断,为后人普遍赞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