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中寻找文化自信,一场文化遗产热正在兴起 “我一直拿故宫当景点,但通过这次工作经历,我才真正领略到故宫的魅力。”出生于1989年的导演毕波,是《国家宝藏》第一集的导演。拍摄故宫的经历,注定要在他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不同寻常的一笔。他跟随摄像拍摄《千里江山图》,在卷长11.9米的画前,看到了绵亘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水,看到了18岁作者横溢的才气和满满的心力。他把对文物的理解和尊重,也通过镜头带给了观众。 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王佳琦是一名“95后”,在节目播出后,她和身边的同学都成为忠实粉丝,他们还在课堂上专题讨论起这个节目。她说:“《国家宝藏》令人惊艳,每一件文物都请专家进行讲解,重现当时的工艺,这一点就足够吸引我!《国家宝藏》在无形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仅爸爸妈妈喜欢看,就连我们也很期待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 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解读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让观众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精神内核。《国家宝藏》让那些珍藏于历史长河的文物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成功吸引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 在中国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B站上,一些95后、00后的网友自发成立了答疑解惑小组,从历史故事到博物馆与博物院的区别,他们一一解答。文末不忘加上“中华气节,精神永存”。 吕逸涛希望,“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热爱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国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文化。” 为此,九大博物馆馆长组成“国宝守护联盟”,希望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伴随节目的播出,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主题互动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在体验和交互的润物无声中建立情感的链接和时代的共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事实上,通过人们与文物的对话,触摸到文物的温度,感知到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国家宝藏》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也让更多人关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电视的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巡视员罗静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