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李树建:真正的舞台是百姓的心坎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人民政协报 王卓 参加讨论


    “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李树建说,自任河南豫剧院院长起,就怀揣几个梦想:筹建河南豫剧院院部;3至5年内创排出几部打得响的戏,进行全国巡演、世界巡演……这些梦想如今也正在一一实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把戏唱到百姓心坎上。”
    
    ◆李树建简介 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豫剧“李派老生”创始人。主演代表作有豫剧《清风亭》《程婴救孤》《大登殿》等,曾在第十届、第二十五届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香玉杯”艺术奖,首届中国豫剧节金奖,第十届文华大奖表演奖等。
    李树建一开口说话,就能和他的职业匹配上。一口纯正的河南口音,没有一点儿久在城市后的变调,说话的时候还有一种若隐若现的韵律。
    这两样特质,就像是画家惯用的笔和颜料,木匠用了一辈子的锯和锤子,是李树建的工作标配。他是个豫剧表演艺术家。
    “砸锅卖铁!”
    2004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李树建带着河南省豫剧二团排演的《程婴救孤》拿到入场券,参与角逐文华大奖。
    那一次演出很成功,谢幕时,所有的评委起立鼓掌。但拿不拿得到奖,李树建心里没有底。他跟剧目导演张平说,“不管拿不拿得到,颁奖礼都是你去参加。”他说他心里都是怕,怕毫无收获,又怕得了奖会难以自持。
    2004年9月29日中午,正在餐厅吃饭的李树建突然得到消息———《程婴救孤》获得了文华大奖第一名以及“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实现了河南戏剧历史性的突破。
    那一刻,李树建独自走到走廊尽头,靠着墙角,泪水不断喷涌。二团的演职人员找到他后,大家紧紧相拥,抱头痛哭,“李团长,你太不容易了!”
    李树建确实是“太不容易了”。这出戏,就是一部打拼史。
    2000年8月,李树建从河南省豫剧一团调入二团,担任党支部书记、副团长。当时的二团,在几个河南省直院团中条件最差,在演出中被讥为“业余剧团水平”。
    团里的舞台上,挂着破旧的几条天幕,灯光没有几盏,坐在10排后的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演员甚至都不够,勉强凑够4个宫女,穿的绣鞋露着脚趾头;扮戏的文官武将更不像样子,穿的蟒袍像刚出土的文物。李树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一阵心寒!”
    “二团要崛起,必须排出高质量的剧目!”为了二团的未来,李树建四处求人,找朋友拉赞助,整理复排了5个传统剧目。此举也得到全团的赞成和支持,团里的离退休老干部听说后,集体发出倡议,还捐献了4000元钱支持剧团。深受感动的李树建暗下决心:一定要作出成绩!
    设备不全,为了排戏,李树建就从三团借来了舞台。但那也是个年久失修的舞台,只比二团的“好一点点”,正装灯的时候,舞台开始咯吱咯吱要塌。李树建赶紧停下演出,带着大家去抢修舞台。这时候,他也接到了家里姐姐的电话,“老家房子漏雨,80多岁的母亲卧病在床,能不能回去照顾一下老母亲?”
    那时候正是复排的关键时期,看着周围忙碌的演职人员,李树建还是没有回去。他说,这辈子都忘不了那一天:
    老母亲就在床上托着塑料布过了一夜,舞台最后也是塌了,送走大家之后,李树建一个人躲在墙角,哭得稀里哗啦……
    后来,李树建争取到机会,带团到北京演出,向北京观众展示了五台豫剧传统戏的魅力和二团的实力,并开始思考排演一台新剧目———由《赵氏孤儿》改编创作的《程婴救孤》。但是排新戏谈何容易,服装道具都要新添置,导演张平粗略地估算一下,最少要30多万元。而当时,二团的账面上只剩下800块钱。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因为二团刚从北京演出归来不久,能借的、能赞助的朋友基本上都用了。但李树建的想法是,“就是砸锅卖铁、当了裤子,也要筹到排戏的钱。”
    几经努力,二团终于取得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入场券。在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下,李树建还要坚持演好程婴这个角色,2004年8月中旬,李树建还是病倒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挂上吊针,他还在不断打朋友的电话,借钱!
    去杭州之前,经费还没有到位,为了几万块钱路费,李树建带着几个演员,去山西煤老板家,为逝去的老人“哭丧”,拿到了五万元钱。老干部陈淑仁把住院的救命钱也赞助给剧团做路费,李树建感动得跪在地上,给他磕了个头,随后背着半箱子药,就去了杭州参赛……
    “咱老百姓的演员!”
    2004年拿到文华大奖之后,李树建和二团的好日子也终于缓缓赶来。
    为表彰李树建对豫剧的发展和树立河南新形象作出的突出贡献,省政府召开表彰大会,李树建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重奖省豫剧二团100万元。2005年1月,《程婴救孤》还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参选行列。
    当年10月,就在精品剧目演出前3天,李树建再次因心脏病住进医院。主治医生忠告:“这个时候再上台,就是透支生命!”但李树建毅然决定,再拼一把。在演出现场,6个大夫准备好担架严阵以待,以备不测。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掌声雷动,10个评委给予高度褒奖,称赞李树建的唱功“关键时刻气势足,哭腔一泻千里。”
    2005年11月15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当听到《程婴救孤》获得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时,李树建在办公室激情难抑地站了起来,旋即一阵头晕跌坐在椅子上。
    后来,李树建有一次去郑州大学为电台做节目,10个出租车司机集中在郑州大学东门,打电话给他:“您就是程婴精神的化身,我们的哥集体给您鞠躬了!”
    在李树建心里,这是至高无上的褒奖。“豫剧的灵魂在于泥土气,用最接近群众的语言体系,传递真善美,传递最传统的美德与信念。”让百姓感受到共鸣,有享受有收获,是李树建最想达成的目标。
    有人评价,李树建的演唱别具一格。他的唱,吐字清晰,行腔圆润,大开大合,高音低音把控得当。既苍劲悲壮、浑厚质朴,又委婉细腻、声韵醇厚。李树建将豫西调善于表现哭腔、表演悲剧风格剧目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表演悲剧,是技术活,是感情活,更是体力活。只要上了舞台,李树建从不会惜力。不管是音画俱佳的大舞台,还是简陋窄小的农村石台。
    有一次,在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李树建到农村舞台演《程婴救孤》,舞台前排,是一群留守在农村的孩子。近距离看到李树建表演时候的涕泪纵横,发出惊叹,“竟然是真的呀!”
    “我们哪能糊弄老百姓。”李树建身体不好,夏天在河南农村演出间隙,时常要回到车上休息一会儿,有一次返回车上的时候,被几个老大爷老大娘看到了湿透了的戏服,他们大声感慨,“树建才是咱老百姓的演员,下这么大劲!”
    在李树建的作品中,《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被称为“忠孝节”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也把好家风好家训演绎得很是充分。有一次在河南灵宝市演完《清风亭》后,坐大巴车回三门峡途中,李树建被司机认了出来,“李老师,我以前就是不孝子,看完《清风亭》之后痛彻心扉。自那以后,终于知道了该怎么对待我的父母。”
    “豫剧属于老百姓。”为让普通百姓、低收入者都能买得起票、看得起戏,近年来,李树建还参与策划推出超低票价,省级院团低至30元,地市院团低至20元。他也常常在预定剧目演出结束后为观众加唱,让观众感到票买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他还经常给环卫工人、农民工等基层观众赠送戏票,请他们免费观看,提高、充实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吃饱学唱戏
    不仅是因为豫西调适合表演悲剧,李树建对悲剧本身,也有一种情结。“我喜欢演悲剧,这和我的家庭有关。”
    李树建出生在河南汝州的穷山沟里,出生时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农村还是吃不饱饭,“我是差点被饿死。”有一次,父母从地里干活回来,发现李树建已经没气了,“父亲就把我放在了割草的篮子里面,搁在坡上了。后来我奶奶来说,你再去看看,说不定还有气。”于是李树建又被抱了回来,喂了些吃的,救回了一条命。
    “所以当初为什么唱戏,主要在家吃不饱穿不暖。”李树建说起自己当初学戏的原因,十分坦然,“有一天,有个县剧团到我们村子里演出,我一看他们日子好得很,吃白面馍、粉条菜,看见以后,我才下决心要学戏,考剧团。”
    可是考剧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家里没钱,李树建扒着煤车去各个地方考剧团,还曾在晚上沿着火车道一走七八个小时,母亲还把家里仅剩的6块钱塞给这个执着的儿子……但是,命运起初并没有垂青这个小伙子,他一连考了17个剧团都没有考上,“都说我有嗓子没有功夫。”
    直到1978年,到了想招几个已过变声期的小伙子的洛阳戏曲学校,李树建才终于“意外”考上了。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树建又获得了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机会。不过在北京,除了艺术精进,生活也远远称不上有改观:
    住在建国门外一个旅馆,帮人干活儿打扫卫生抵掉住宿费。但因为白天听课,晚上还要回到住地写心得,被顾客嫌弃,也被厨师班嫌弃,李树建无奈,只能搬去旅馆的工具储藏室。遍地的杂货拨开,李树建搭了一张简易床。每天买来咸菜疙瘩,切切就着馒头充饥,就是李树建的吃住日常。住了半年后,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看到李树建,天真地问道,“叔叔,你是要饭的吗?”
    两年的专注和隐忍,1987年,25岁毕了业的李树建,终于得到去“年轻”的三门峡市豫剧团当团长的机会。
    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戏曲演员这个行当已不能与李树建小时候相提并论了,团长也并不能每一顿都吃上梦寐以求的“粉条菜”。不过李树建不后悔,那个时候,他已经真正爱上了舞台、水袖、哭腔……
    一路学习的艰辛,也让李树建认识到戏曲教育的重要,更让他在当上院团长后进行人才培养时,坚定地实施“要进入正规戏曲学校,学真本领”理念。
    2009年,经过半年酝酿,豫剧史上首个中国豫剧本科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这是中国戏曲学院实行多剧种办学后第一个京外地方剧种班。在河南的专家、艺术家、相关领导眼中,这个班犹如豫剧的“黄埔一期”。李树建不仅为24名学子踏进中国戏曲最高学府铺路,还为这些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2013年,李树建任河南豫剧院院长,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指导下,他和豫剧院领导班子设置了青年团,将刚刚毕业的豫剧班全部纳入麾下。“成立青年团,再加上我们3个团的青年演员,豫剧今后再支撑50年没有问题。”
    已是身兼多职的李树建,如今也添了一个新头衔——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新成立的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计划招收戏曲方向硕士研究生,加强戏曲的高等学历教育。其实,在此之前李建树已经收过近百名弟子。他对于后生和晚辈,不论出身、不限年纪,只要有志于戏曲表演、热爱戏曲事业,他一概不拒绝,吸引了很多人投师学艺。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豫剧老生演员李多伟是在看了李树建的忠孝节“三部曲”后决心拜师的。他说,李树建对学生说戏和气,品行又高尚。这是表率,也是压力,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约束着自己……
    问心无愧的“洗面帝”
    1997年是李树建人生转折的关键点。
    那一年,他从三门峡去郑州,参加全省公开选拔省豫剧一团团长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胜出,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在一团期间,他率团进京演出,为庆祝祖国50华诞献礼,带领全团演职员工远赴祖国边疆进行慰问演出,成就斐然……2000年,李树建调入河南省豫剧团二团,在最为不可能的团队和环境里,创作了三部曲,获得一众大奖。
    然而不管是三门峡,还是在省豫剧团,李树建除了唱好戏,都还担负着一项重任,管理好一家剧团,排好戏的同时,也让剧团每个演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但这绝非易事,李树建太知道一个戏剧演员放下尊严去找钱的滋味了。也是因为这种迫切,李树建曾站在舆论中心,被调侃为“洗面帝”。7年过去,李树建提起这个事,没有遗憾,“问心无愧”。
    2010年10月底,在一次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参加的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的典礼上,李树建感激心切:“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
    一时间,网络上恶评如潮,李树建被调侃为“洗面帝”。在这众多网友和时评作者看来,李树建的举动显然是吹捧“过了头”,混淆了现实与舞台的区别。
    但对于做了22年团长,甚至去靠给老板过世的亲人哭丧拿到表演路费的李树建来说,这就是真情流露。
    “以前的工资水平很低,2003年左右,团里全年人均工资才5320元,每个月400多元。”这对一年有上百场表演的演员来说,远远称不上“体面”,“这对家庭和生活来说,都是难堪窘境啊。”
    当年的捐款,解决了二团的工资及时发放和保障问题,演员工资大幅提升,解决了温饱。二团演职员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面对的“天大”问题解决了,李树建说,当年的“以泪洗面”,就是出自真心。
    他的真心,二团员工的创作热情、凝聚力和优质作品的产生,就是明证。
    也有人说,称李树建为“洗面帝”,莫不如称作“公益帝”更合适。就在2010年12月,因主演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等剧目曾获国家文华奖、梅花奖4项大奖,李树建获得奖金20万元。然而当月,李树建和豫剧名伶王清芬在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捐赠仪式上,就把刚到手的20万元奖金全部捐了出去,他知道钱对于剧团价值但并不觉得自己需要更多,“我的父亲当年因为胃癌早早去世,我懂生命关怀对这个群体的意义……”
    2013年,河南豫剧院重新组建,下设一团、二团、三团、青年团,李树建任院长,肩头责任更重了,李树建的工作思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与各方联合,搭建戏曲发展平台。2015年,河南豫剧院牵头主办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议,把全国130多个豫剧院团长请回河南。这些院团负责人激动万分,形容为“百鸟归林”。这次尝试,为下好李树建设想的中国豫剧一盘棋,奠定了基础。
    2016年,一盘棋的一颗实子落下,首届“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成功举办,赢得了剧团、专家、戏迷、主管部门多方称赞。2017年,全国豫剧集中展演再次举行,并将有望形成常态。“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只要是对豫剧发展有利的,我就去做。”
    “他的‘豫剧领军人物’称号不是白来的,他一天到晚都在考虑把豫剧人、豫剧团引领起来。”河南豫剧院办公室主任卢梅与李树建长期共事,言谈中透露着钦佩。
    2017年,李树建还有一件大事做成了: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正式挂牌运行。李树建的“棋局”不只设在舞台之上,还直接贯通到文化底蕴——艺术创造力的根基。作为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的发展传承多数停留在口传心授,缺乏较系统研究。李树建下一个大动作,就是筹划出版豫剧系列丛书。
    “等到后人再研究豫剧,要把我们做的书视为标本、范本。”李树建说,若有那一天,才算干出业绩。
    凝聚戏剧正能量
    获得众多荣誉后,李树建带领的河南豫剧人并没有迷失自我,这些年,团队走了2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特别是在2013年2月17日,李树建携《程婴救孤》走进百老汇,轰动一时。这也是继梅兰芳大师在1930年美国百老汇演出83年后,第二个走进百老汇的中国剧种。
    2016年11月,他带领豫剧二团将再次登上美国百老汇好莱坞舞台,观众的一句总结,让李树建充满了成就感,“我们虽然听不懂汉语,但是我们知道,你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了全国的儿子……”李树建赞叹对方的理解力,更兴奋于豫剧在更广范围的魅力。
    “不仅要让豫剧走上国际,还要让更多年轻观众喜欢,那才是豫剧的未来。”
    2017年9月21日至28日,豫剧的中心似乎暂时转移到了北大、清华。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的“河南戏曲进校园———豫剧名家李树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演出活动”。李树建艺术展、李树建代表剧目《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展演、艺术讲坛、艺术课堂、学生分享会,并且北大豫声剧社得以成立。
    重在跨界交流、重在体验分享,这一场艺术盛会不仅在首都高校万名学子中刮起豫剧风,更是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文艺、戏剧界专家的好评。
    90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全程观看了李树建的三场演出,每一场都感动到落泪。“我最大的感受是震动。李树建和他的团队想要把艺术做到极致。其唱腔、身段、作派,功力深厚,保持了民间的、生活的、接地气的特点,而且把这个特点和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结合非常好。”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也盛赞李树建,“彰显了豫剧领军人物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
    不仅是豫剧,这几年,李树建还花了很多精力在河南省稀有剧种公益展演上,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为普通观众所陌生的剧种,正面临着无戏可演、后继无人的窘况,有了集中展示的机会,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稀有剧种。李树建希望展演能培养一些观众,“这些剧种是几代人艰辛创作出来的,我们一定要传承好、传播好。”而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他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近年来建议的重点。
    李树建建议,各级文化主管单位应加强调查研究,整理濒危剧种的剧目,研究其中蕴涵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加大保护力度。对本地特有剧种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分级,并鼓励它们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不仅是河南的稀有剧种,近段时间,李树建还去到云南等地,为更大范围的稀有剧种未来发展鼓与呼……
    “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李树建说,自任河南豫剧院院长起,就怀揣几个梦想:筹建河南豫剧院院部;3至5年内创排出几部打得响的戏,进行全国巡演、世界巡演……这些梦想如今也正在一一实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把戏唱到百姓心坎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