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十二年,寻找大芬的故事余海波、余天琦父女导演的纪录片《中国梵高》2017年荣获国内外八个大奖
余海波,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摄影专业,现为深圳商报图片总监。 余天琦,剑桥大学社会学硕士,伦敦西敏寺大学电影博士。 第七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2017年12月29日在北京举行,余海波、余天琦父女共同导演的作品《中国梵高》获得评委会大奖,使得这一在2017年度拿奖拿到手软的深圳作品再次引来国内外关注的目光,这已经是《中国梵高》2017年度获得的第八个奖项。评委会认为,本片记录了主人公在物质追求与精神探索之间的巨大反差,细节丰富,影像扎实。在贴近式的记录形态之中,导演展现了自己对纪实影像的深刻洞察与细腻的艺术表达,情节引人入胜,充满戏剧张力。这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认可的作品,也为中国纪录片、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范本。 同时,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一部分,《中国梵高》当代影像展的全球首展在深圳展出,这个以大芬为样本,呈现现代移民文化生态的展览,既有余海波拍摄大芬村的摄影作品,也有视频和纪录片,甚至有大芬老画工最早的梵高复制画,让深圳观众得以了解《中国梵高》创作的台前幕后。 传达中国人寻求原创之路的内在力量 《中国梵高》(82分钟)纪录片经过了6年的摄制,讲述了创造了文化产业奇迹的深圳大芬村画工转型的故事,画工们从农村来到深圳大芬村与西方油画结缘,将个人命运与欧洲绘画相连接,铸建新的人生梦想。他们从最初的“复制”为了生存养家,到渐渐地进入梵高的人生和艺术寻求,不断发生着思想变化。大芬村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传达了深圳移民勇于创新的文化特质,具有全球化语境的深刻思想内涵。表现出深圳移民的创业和青年画工的“中国梦”。 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国际广泛关注,先后获得2017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外合拍长片奖、第14届日本SKIPCITY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7TRT国际电影节国际长片奖、2017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2017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银奖、2017美国洛杉矶华语电影节最佳长片奖、2017法国巴黎中国纪录片节银奖。专家认为,这是一部少有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纪录片,传达了中国人寻求原创之路的内在力量和精神。导演跟踪这一题材十余载,通过画工复制梵高作品的曲折经历,点燃艺术梦想。故事令观众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影片获得的观众反响巨大,在日本、在阿姆斯特丹,观众排着长队签名拍照,他们中的很多人询问画工们今天的状况。在IDFA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世界首映之后,荷兰 Trouw杂志给了这部纪录片4星,并且评价“非常感人”,荷兰国家日报 de Volkskrant强调影片提供了“一次令人震惊且鼓舞人心的经历”。在英国首映时,伦敦国王大学电影研究的教授被影片中人物的命运所感动,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则表示,这部片子在全球链条下关注创意与劳力,片子本身也是中国创造的结果。 大芬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是什么样机缘促成了这部片子的拍摄?这还要从十三年前说起。2004年,当余海波第一次走进大芬油画村时,立刻被画工们昼夜临摹经典名画的情景震撼了,“我似乎感受到了东西文化千年时空的呼啸穿梭,一种充满着时空穿越的艺术力量感。我立刻被这种氛围深深触动了。”余海波意识到,大芬村的独特文化现象,在艺术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当代生活形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2005年余海波开始拍摄大芬村,一有时间就跑过去,“那时候还是胶片摄影,每天带着一二十个胶卷去拍摄,同时也在画工们中间倾听和寻找,我想寻找一种有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生命,艺术与社会的连接,一个神秘却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连接点。很多人已习惯了我们之间用镜头交流,在拍摄中,让我更懂得去尊重生活,尊重奋斗中的画工兄弟,无论是画工,画工的老板,都是我镜头里的主角。” 2006年,余海波拍摄大芬村的组照《中国大芬油画村》在世界新闻摄影最高荣誉“荷赛”上获奖。2011年,《中国大芬油画村》参加了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75年典藏展,这使得余海波和他的《大芬油画村》一举成名。尽管如此,余海波却始终感到大芬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他与女儿余天琦商量以大芬村为主题拍摄纪录片。余海波说,“我想通过纪录片为大芬村、为画工、为我自己带来新的认知。《中国梵高》纪录片的拍摄与讲述,是为了让更多人真实地理解大芬村画工们的艺术追求和梦想,我想通过这种渠道展开对生存本性的不断追问、暴露或呈现,呈现画工们在现实中与自身的竞技和搏斗,成功、失败、挣扎、分裂、融合、消亡、繁育直至新生,这也是哲学、艺术和生存的永恒课题。” 他正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大芬村创始人黄江了解余海波的拍摄意图后,带着他一个画铺一个画铺地走访。余海波看来,大芬村许许多多画工用数十年时间画着梵高的作品,他们个个都是“中国梵高”。比如第一代大芬画工张真经,画了梵高作品近30年,最终在自己出租屋画室里去世。许多画工从乡村来到大芬村画梵高,逐步实现了家庭生存保障,于是他们开始了新的寻找和追求。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重要转变。 余海波父女最终选中了两组人物进行拍摄,一个是来自湖南邵阳下花桥镇的农民画工赵小勇,1996年来到深圳打工,后来到大芬村画梵高作品的订单,他和妻子、弟弟等全家人成立了一个家庭作坊,20年来在大芬村复制了10万幅梵高的作品。另一组人物是潮州农村来的周永久、林景涛、小月、林松园、大伟和小伟兄弟等,他们通过工厂流水线作画模式画出了30万幅梵高的作品。“我被画工兄弟们深深感动着。在集艺源画工集体宿舍,在城中村出租屋画室里,还有风雨中不停歇的搬运工。大芬油画村似乎有着超级强大的磁场,让四面八方的寻梦者同在这种艺术氛围中为之拼搏。这一切都促使了我的拍摄不断深入下去。”后来赵小勇的代理商田丽琛约他一起去欧洲看画廊。《中国梵高》拍下了赵小勇去荷兰梵高博物馆的经历。“在荷兰所有人都十分激动,而赵小勇默默不说话只抽烟,我知道他正在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当我们到达梵高博物馆看到梵高真迹的时候,赵小勇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他说自己画了梵高作品十万幅不如博物馆里的一幅作品,于是他开始寻找创新之路。” 父女合拍,将深圳故事推向全球视野 余天琦说:“在英国留学的这些年,我深入地接触英国社会——所谓‘西方人的生活’,后来我更加想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及其历史变迁还有当下人的情感、渴望、社会认知。不断复制西方名画的大芬画工,他们也在绘制对西方社会的想象。”《中国梵高》作为一部中国两代人携手创作完成的中国故事,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话题和人文关怀的故事。 余海波说:“导演和编剧都是我俩兼任,我女儿还担任制片人。拍摄期间,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做老师,我在深圳主要拍摄。我俩商量好理念之后,就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去拍,她有时间也过来和我们一起拍摄。去欧洲拍摄的时候我们都去了,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会自由发表各自意见和见解。当然我女儿在英国十年,我们会有不一样的观点,但是会沟通解决。” 余天琦,剑桥大学社会学硕士,伦敦西敏寺大学电影博士。2006年入选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计划”。现为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电影系助理教授,英国格拉斯哥Document纪录片电影节国际评委。作品《梦寻深圳》曾获2008英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和评委大奖、《关于家的记忆》被DSLCollection当代艺术收藏,在多个展览展映。余天琦是电影艺术中“身份认同”等话题的专家,对全球化和艺术市场有着犀利的看法。余海波的儿子英国北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硕士余伟琦与丹麦作曲家共同为《中国梵高》纪录片作曲。 发生在中国,与世界相关 《中国梵高》这部片子不只是一部中国纪录片,而是当下全球化发展,资本、物质、商品、文化、人口全球流通下,发生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关的故事。余海波说:“能让我十多年在大芬村坚守探寻的原因,是因为大芬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制’、‘订单’的概念,这里包含了太多深刻的内容。大芬画工所复制的世界名画在全世界流通,这些名画的制造者也会有一天,站在世界的另一端,回望他们成长、工作的土地,重新认识自己。” 回望走进大芬村的这12年,余海波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命运的希望中不停地行走着,大芬村的现实一直促使我用镜头去感知和寻找。我自己是幸运者,在这种引领中行走,和画工兄弟们手牵着手而不至于迷失,让我每时每刻都在为他们的明天祈祷。也许多年之后,在商业与艺术的融合中,大芬油画村有全新的突破,也许从这里会走出新的艺术和艺术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