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呦呦鹿鸣》。尹雪峰摄/光明图片 在众多文艺形式中,歌剧是一门高度综合、高度精密的舞台艺术,涉及的艺术门类之多、生产流程之复杂,是所有文艺形式之最。因此,歌剧中的现实题材创作,不能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反应迅速、创制快捷,面临着一系列艺术创造命题的严峻挑战。 用歌剧形式表现现实题材,是当代歌剧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光荣艰巨的创作使命。然而,某些艺术院团和歌剧工作者在开展现实题材创作时,看似积极配合,实为赶浪头,罔顾歌剧艺术规律的机械化生产、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公式化概念化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值得我们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我的理解,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本着歌剧思维,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按照“戏剧的音乐性与音乐的戏剧性”的独特规律,创造性地转化为曲折生动的戏剧冲突和活生生的歌剧形象;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广采博收中外古今歌剧艺术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下中国歌剧观众的审美情趣,创造出当代中国歌剧的新语言、新风格和新表达。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今年第三届中国歌剧节的参演剧目中,《马向阳下乡记》《有爱就有家》《呦呦鹿鸣》等现实题材歌剧,在上述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同时也应看到,还有一些现实题材歌剧,尚未能够按照歌剧思维去处理音乐与戏剧两条基本线索的相互扭结、编织情节、构成戏剧性人物关系、安排场面、推进冲突、刻画形象,而是用话剧思维、戏曲思维乃至歌舞晚会思维主宰创制思路,那样必然导致其歌剧品格的羸弱。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艺术作品应当“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歌剧创作,尤其是现实题材歌剧创作,因其使命光荣、创制繁难,更应把“三精”标准当作剧组和所有歌剧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更应以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对剧本、音乐、舞台美术、表导演艺术等部门进行精雕细刻的整合和打磨。 当然,任何创作,都无法避免失败,现实题材歌剧创作同样如此。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包容失败,但绝不包容自以为是、拒绝反思、导致同样的失败接二连三的错误行为。只有从失败中严肃反思、汲取教训,才能为将来的成功创造条件。一些现实题材剧目之所以不成功,其根源多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当代歌剧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克服浮华、浮躁和各种不良倾向,沉下心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向新时代创造非凡业绩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唯有如此,非但现实题材歌剧创作的种种难题能够解决,更会将当代中国歌剧整体创作水平推向一个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境界。 (作者:居其宏,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