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直面现实 呼唤理想——评话剧《雨夜》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文艺报 郑永为 参加讨论


    
    现实主义戏剧有着恒久的魅力,它直面社会现实,揭示深层人性,勇于拷问灵魂。而生活中的某种“现实主义”却充满了功利色彩,它唯利是图、崇尚权力,致使人们遗失了理想,迷失了方向。理想与现实,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话剧《雨夜》就是一部冷峻思考这一问题的作品。剧作者李宝群站在理想主义的立场,恪守现实主义的戏剧精神,对现实社会的功利人生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深深的夜色,阵阵的雨声。在一座貌似豪华却难掩陈旧的别墅客厅里,分别20多年的同学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代表着社会不同的群体,但是他们同样要面对理想的坍塌,同样要面对雾霾重重的现实。莎莎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她对学生时代的恋人旧情难忘,而当初为了前程离她而去的杜海,如今已是掌控城市建设的高官。黄五和刘小花现在是一家子,一个开出租,一个做家政。林军成为了靠给名人树碑立传蹭饭吃的文人。护士徐曼浑浑噩噩,看韩剧、混日子。律师费强道貌岸然,却利欲熏心、更漠视公平。同学聚会的召集者是即将远赴重洋的昔日明星——白梦,而她学生时代的恋人、身患绝症的赵明,却是惟一未被邀请的同学,因为他掌握了杜海不可告人的秘密。
    孟江大桥与九岭隧道的坍塌是这座城市永远的痛,白梦的建筑商前夫因此锒铛入狱,黄五与小花年少的孩子也葬身其中,而造成如此恶果的原凶却是杜海的贪婪。稳健而豁达的杜海颇具长者风范,他位居要职手眼通天,待人亲切却不失威严。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孟江大桥是宏伟的,九岭隧道是壮观的,别墅是豪华的,杜海更是显赫的,然而,这些浮华的最终结局却是坍塌。孟江大桥坍塌了,九岭隧道坍塌了,豪华别墅坍塌了,杜海的人生也坍塌了,更为可怕的是,表面上坍塌的是一座座建筑,更深层则是精神与信任的坍塌。并且,这些化为了挥之不去的雾霾,成为弥漫在整个社会的心理阴影。于是,逃离成为了最后的选择,可是“心里充满了雾霾,就算逃到天边,也逃无可逃!”无论逃到哪里,“我们是一群没有家园的人”。
    话剧《雨夜》有夜的深沉,也有雨的冷峻,更有现实主义的残酷与无情。理想的幻灭、情感的失落、人生的残缺,给人一种交织着的疼痛感。“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理想主义全面溃败。杜海也曾有“蓝天梦”,可最终面临的却是深渊;白梦也曾无限风光,而最终却难逃一场虚幻;林军也曾有他的文学梦,但也不得不以写“软文”度日。在现实而功利的追逐中,现代人的情感失落了。莎莎与杜海是相恋的,但最终败给了权力;白梦与赵明也曾相恋,但也不得不败给金钱。只有黄五和小花似一支“麻醉剂”,他们相依为命,有着朴素的愿望,尽管难逃人生的残缺和苦楚,却拥有一份真实与安宁。然而,总是有人会醒来,哪怕醒来的是一个即将死去的人,或者,也只有即将离去的人,才有这份勇气去揭示现实。赵明就是这样一个深藏着戏剧主题的舞台形象,他也曾迷失,也曾迫于现实奴颜卑膝,但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选择做一回真正的人,他说:“人,不能变成狗,做过狗的人,不能到死还是一条狗!”于是,他不约而至,给这个雨夜带来了一场风暴,并最终使这场聚会成为了一场人性的审判。
    《雨夜》是相聚,也是一场告别。白梦要告别的是浮华的生活,赵明要告别的是屈辱的人生,杜海要告别的则是贪婪的生涯。《雨夜》是告别,也是赵明和杜海两个人的葬礼。一个曾经的现实主义者,在告别生命之际努力找寻着理想;另一个将理想变成现实的成功者,却再也无法将现实变回理想。风暴中,这也是很多人的葬礼,只有埋葬了贪婪的人性,只有告别了功利的人生,才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直面现实,呼唤理想,这正是话剧《雨夜》深刻的主题意蕴。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雨夜》于当代人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了社会深层的焦虑与痛楚,描绘出社会各个阶层的欲望与失落,给人痛感,令人深省。这里有情感的迷失,有人生的苍凉,也有荣耀与惊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活的场景,让人们在舞台上发现了自己,因而产生了深度的共鸣。
    李宝群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标志性剧作家,《长夜》《雨夜》和正创作中的《残夜》是其写给当代人的三部曲,他说:“现实题材的创作越来越艰难,但我不想轻描淡写地写,我还是希望有自己的体验和要表达的东西。”话剧《雨夜》采用“三一律”的戏剧结构,戏剧文本提供了丰富的思维密度,同时,在舞台呈现上也显得稳重而不乏新意。导演吴晓江在保持纯粹的话剧语言的同时,用影像赋予了舞台斑斓的色彩和一种当代艺术的设计感。通过导演的精雕细琢,演员的表演朴实而准确,与人物和谐地融为一体。
    沈阳话剧团留给中国舞台的最深印记是上世纪80年代的“探索三部曲”,1987年2月,《搭错车》曾在首都体育场举行千场盛典,被曹禺盛赞为“大话剧”。此次晋京,通过《雨夜》的成功演绎,沈阳话剧团的新一代表演团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提升。《雨夜》不仅标志着沈阳话剧的复苏,同时也是其再度崛起的全新起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