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间文学 > 各地方言 >

老北京传下来的“女国音”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被称为“国音”,但事实上,北京话本身并不统一,男女之间语音不同,有所谓“女国音”。
    “女国音”的现象是1920年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发现的。黎先生是最早提出“汉字罗马拼音方案”的学者之一,此为汉语拼音的前身,他在推动中小学白话文教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是制定简化字方案的七专家之一。建国初,毛泽东常赴黎宅聊天。
    黎先生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学生发音时,发现存在“尖音”现象,即将j、q、x音发得近似Z、C、S。比如英雄的“雄”,读如“松”,老北京称为“咬舌音”。因最早在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发现,故称为“劈柴派”。
    据上世纪30年代的调查,当时北京几乎所有学校女生均用“女国音”,这种独特的性别发音法,引起学者们的好奇。
    “女国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其说不一。
    一说是来自苏州方言,明清两代北京官员中南方人占了80%强,往来经商者众,苏州音温婉悦耳,渐渐融入了老北京的方言中。但此说颇有争议,劈柴胡同本是柴市,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鼓励新学,这里才建了私人学校,易名为辟才胡同,作为中下层人群聚集地,此地怎么会有很多苏州人呢?
    另一说是与满人相关,满人发音不分尖音和团音,这对北京方言产生了深刻影响,到清末,官方语言已不辨尖团,但家庭妇女与社会接触少,故依然能区分尖音和团音,因此形成了“女国音”。但具体考察“女国音”,它的主要使用者是15-30岁的女性,绝大多数女性婚后便不再使用,可见此说亦有未通之处。
    还有一说法是模仿京剧,京剧源自南方,发音与“女国音”相通,老北京女眷追捧京剧,故刻意模仿其念白,但这依然解释不了为什么它会在辟才胡同流行,且“女国音”多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在正式场合很少用,很难说是追时髦的产物。
    “女国音”产生源头已难理清,但能流传开来,有心理原因。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在闺阁中应温柔、优雅,说话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而使用尖音较适合装小嘴。“咬音”有独特的娇美感,但声音太小,说起来吃力,故绝大多数女性婚后放弃了这种说话方式。
    “女国音”现象至今仍广泛存在,据上世纪80年代调查,仍有70%的女生在使用“女国音”,但它与普通话区别很小,且不同人使用程度不同,故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在用“女国音”,也分辨不出来他人在使用“女国音”。
    最令人惊讶的是,调查发现,今天许多男生也在使用“女国音”,且比例颇高,而上世纪80年代调查时,几乎没发现过这样的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