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摩登与战争的交响——略论徐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文艺报 朱旭 参加讨论

    论及徐迟,诗人、报告文学作家、翻译家是加诸于他的诸多标签或者头衔,却很少有人会称其为小说家徐迟。他的小说创作长期被其他文学类型的成就所遮蔽,尤其是他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具有相当的特质,与同时期类似的小说创作相比,具有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新质。这一时段徐迟的小说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上世纪30年代前半期,其小说创作的重心落脚于情感世界的直抒胸臆,对都市男女的情感生活着墨颇多,与当时盛极一时的新感觉派颇有渊源,却并不从属于其中,具有个人的独特气质;上世纪30年代后半期直至40年代的小说创作,徐迟也积极参与到当时的时代命题之中,战争成为其时小说创作的主要题中之义,但徐迟在小说中对战争的刻画,打破了战时文学大多遵循的“战争价值”,返回到人的生存价值和文学的美学价值之上,丰富了斯时小说创作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一
    在晚年创作的自传《江南小镇》中,徐迟自己曾秉笔直言:“1934年的上半年……我不时地到上海去,拜访施蛰存、杜衡、叶灵凤和当时最出风头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和刘呐鸥。我对新感觉派也很感兴趣,甚至有点儿着迷……不过我没有写出能吸引读者注意的新感觉派作品。到了我的晚年时期,我才写出了一些有点儿影响的作品,其中我是用了一些新感觉派手法的。”(徐迟:《江南小镇》,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0页。)这样的直言不讳,让读者和研究者或许能更全面地看待徐迟之人、徐迟之文,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至少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徐迟,是一个对现代性乃至新感觉派的主张都有所涉猎,甚至付诸实践的文学青年。他当时的诗作自不必赘言,小说创作也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新感觉”色彩。令人欣喜的是,徐迟此一阶段小说创作的情感倾向,或者意蕴基调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能充分感受到都市生活中“爱”之悸动与甜蜜,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一部分作品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的倾向”(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尽管徐迟自己毫不讳言对于“新感觉”的沉醉,也在创作实践上极力学习,但他此时的小说创作并不过分沉溺于“颓废”、“绝望”、“色情”之中,甚至有清新之感,肆意张扬着青春、情感的美妙与愉悦。这样的创作倾向充分体现在小说《开演以前》《升C短调之夜》《月光下火柴下的恋歌》《海的过失》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中。
    《开演以前》主要描写了一对恋人薇和洛,但重点不在于刻画人物形象,也不在于情节的铺陈,而着重强调了在等待薇到来的日子里,洛的心理状态及情感活动,整篇小说漫溢着“期待”。小说开篇即说“开始忙,是接了信的四月三号”,这一天洛接到薇的来信,告诉他六号上午七时将会到达北平。从这一天起,洛便开始了“忙碌”,开始了每时每刻的倒计时。小说中薇并未真正出场,甚至是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只为了引起洛的心绪与情感的波澜。接信后,洛带着忐忑的心着手回信,一连写了好几封都不甚满意,连一个开头的写法都换了又换改了又改,足见这男青年的激动与重视程度。这封回信通篇洋溢着“高兴”,洛甚至直接将“高兴”一词多次连用,表达出一种语无伦次的兴奋。终于寄出回信后,在等待的日子里,尽管薇不在场,但洛的一切行动和心理状态都围绕着薇展开,目之所及的一切景物都能使他联想到薇的一颦一笑。看到美好的景色,会想到薇看见时的情态;走进自己的屋子时,会想到薇也许受不了这气味,便赶紧开窗通风、打扫卫生、铺设桌布、插上鲜花等,甚至专门借来几本书装点房间;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思考见到薇时的穿着,便急忙擦皮鞋,然后构思、安排薇来之后的游玩行程……不仅如此,洛在夜晚的梦中会梦见薇,在白日的幻想中会畅想两人的约会,“做了上万个的薇的梦,一切上千上万的事,是为了要等待,所谓第三个明天,这第三个明天,感谢上苍!终于在破晓中来了。破晓后不久,一辆黄色的汽车,蜿蜒自大马路上飞过来。载在里面的有一个笑着的少女,不久之间,在洛的双手迎接之下,这少女自汽车上跳下来,彼此却全是无言地笑了一笑。”(徐迟:《开演之前》,《徐迟文集》(卷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小说在写到薇的到来便戛然而止,青年男女之间微妙的暧昧,通过对一方行为、心理情态的刻画,就这样被徐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洛的等待存在无限希冀,不是无谓地“等待戈多”,洛的一系列举动和心理活动,充分呈现出一个怀春男青年的可爱,对于二人情感的刻画徐迟也处理得十分纯净、清新,彰显出青春的美好和人生充满希望。《海的过失》这篇小说,更是体现出“新感觉”的特质。描写了乘同一艘船的青年男女,在船上的舞会上相识、相熟,当然还有年轻的激情的碰撞。《升C短调之夜》全文用音乐连缀,《月光下的火柴下的恋歌》这篇小说又用音乐架构全文,等等,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浓郁的青春情怀。
    在徐迟这一时期的小说中漫溢着美好的诗情画意,小说的基调并不颓废或者伤感,充满了青春孟浪的荷尔蒙,丝毫不吝惜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外放。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迟在这些小说的创作中对于都市男女情感生活的描写是节制的,并非停留在感官层面。“与日本的新感觉派相比,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由于‘感觉’对‘都市’的过分沉溺,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非中国’和‘非现实’的文化身份上的暧昧,它匮乏那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和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刻体验的灵性,其存在主义质素不免带有几分浮掠性特征”。徐迟此一阶段的小说创作,正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感觉派”小说在此方面的突破,尽管描写摩登年代都市摩登男女摩登的感情生活,但不沉湎于纵情声色和都市的物质生活的纸醉金迷,而是展现了生命的有所期待,正视了作为个人的人正当的情感需要,充满希望地展现生活的美好与诗情画意,体现出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灵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