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运用高科技手段表现跨国打击犯罪 《捉妖记》完全采用电脑动画创造胡巴这一角色 ■身处新技术潮流中,电影人若不谙熟、不掌握高科技手段,就拍不出像样的现代风格影片 ■今后电影技术的创新,仍可在“拙”上大做“巧”文章,让艺术探索与技术可能性的开发同步,层层推进技术发展,而不是急于一步到位,一有就滥用,挥就急就章。国内技术流电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中国电影工业的完善和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科技,所以要鼓励电影制作人员同计算机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建立深层次合作,争当电影+科技的先行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要提升艺术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电影作为当代最重要和最大众化的艺术样式之一,如何在内容挖掘、创作方法、艺术表现、制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倾力做到“精”和“新”,是一个大课题,需要业界和学界共同深入探讨。本文试就电影技术的创新问题略述浅见,抛砖引玉。 新科技与市场、新受众群互动,是影市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电影是科技和艺术联姻而生的产物。电影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一直受惠于科技。每一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都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美学和艺术可能性,丰富了电影语言和表现手段,从而使电影更加接近于其美学目标——到了2010年代后,除了高度真实感,还讲求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观影。 纵观电影120年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末的声音和变焦距,四五十年代的彩色和宽银幕,70年代的防抖摄影机,80年代的电脑特效,90年代的3D到本世纪初渐次崛起的立体声效、高清晰、高帧频、4D和直投式LED等,无不推动着电影在产业、艺术、技术等各方面的演变和精进。 李安说:“电影本身就是科技,新科技让电影回归其最基本。”电影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电影内容的创新,也改变着电影内容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可见科技对电影之重要。如今,电影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使得电影更加趋向于技术美学化,从而开创出一个新的派别(分支),亦即技术主义(其他两个派别分别是写实主义和以戏剧美学为传统的经典主义)。身处新技术潮流中,电影人若不谙熟、不掌握高科技手段,就拍不出像样的现代风格影片。而观众特别是年轻人,青睐能给人强烈视听震撼的技术主义电影,如科幻片、奇幻片等在影市大当其道。以技术为支撑的这类电影,所呈现者无疑是非现实的、亦真亦幻的世界,却为人类营造了共同的想象世界,故而,这些执技术之牛耳的电影比较容易实现国际化,能有力地掌控全球市场。好莱坞商业大片就是凭借不断开发新电影技术而独霸天下,这类影片今后恐怕还将拍得更多,在技术上推向更极致。 我国近几年也自主摄制了一些充满技术主义色彩的电影,如《捉妖记》《寻龙诀》等,还有与外国合拍的大片《长城》等。《战狼2》也用大量新特效来加强表达中国自信的效果,最终获近60亿元的票房。如今,我国许多影片的技术质量已相当高,特效酷炫、影像逼真、画面质感强已经不是外片专属,且在音画呈现的某些方面与好莱坞大片比较也相差不远。当然,技术主义电影这一支也免不了让人有技术泛起、过分炫技之虞,在把控技术美学的指向上,业界内外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所谓的技术主义,尚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情的人文化境界(这值得另行撰文探讨)。 中国电影创新,要更善于与计算机科技合力 自一诞生起就以梦幻般的呈现方式让人类倾慕的电影,其依靠技术对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初生时的“拙”反而催生了电影艺术呈现上的“巧”。这在电影史上不乏佳例。在大师们独具匠心的处理下,黑白画面被拍摄得极富影调层次感和细腻感,甚至让人产生了有彩色感的错觉,如《土地》(1930年);普通大小银幕用水平蒙太奇分割成多个并列镜头或多帧合一的“宽银幕”,如 《拿破仑》(1927年);“景深镜头”使平面具有纵深感,如《公民凯恩》(1941年),等等。今后电影技术的创新,仍可在“拙”上大做“巧”文章,让艺术探索与技术可能性的开发同步,层层推进技术发展,而不是急于一步到位,一有就滥用,挥就急就章。国内技术流电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二是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可以大大丰富电影的“武器库”,同时有一些特别有创新性的技术发展,可以用以控制电影成本。像李安独创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虽仅及成本一半,但其所运用的高帧频优点多,兼具3D、高清晰和沉浸式的特点,且成本较低,在适宜的电影题材与呈现风格方面,真可以用来大大开发探索。据悉《阿凡达》2、3集的拍摄,就都采用高帧频技术,李安“吃蟹”式的埋单(成本有限),其实为后来者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国产电影在“拿来”新技术运用时,比较一窝蜂地走“高大上”的路子,往往导致在电影人文意涵与市场接受度还没有很好预期的时候,其拍摄成本已经达到天文数字。 一些专家认为,过去10年银幕块数的剧增和放映技术的进步,倒逼中国电影迅速追赶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工艺,但我们应该走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中国电影与科技的握手,迫切需要着力开发计算机视觉、图形和人机交互性能,借以丰富制作手段;需要探索综合利用3D、高帧频、高动态、广色域乃至激光等技术,全面提升国产片的科技含金量,提升视听质量,强化观影体验;需要加快创立基于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电影智能化制作流程和业务模式。这些技术方面的升级,也意味着要有一种崭新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而创作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不能再以老思路来开发内容。另外,每推出一部技术含量高的影片,要有将其打造成为品牌的意识,必须从影视、游戏、漫画一体化的角度全方位考量制作,这也就要求制片方具有更宏阔的产业视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上面提及的新视听手段、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以及VR、AR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正是会对未来电影的前沿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新科技。其中,VR 技术能为观众提供沉浸又多感知的人景互动,AR技术能把虚拟图像和真实图像叠加互补,强化观众的感官体验,两者能完成从观看到沉浸的审美嬗变。至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作用也非常大,既可使得发行所需要掌握的观众喜好、观众流量统计和票房预测等做到精准,也可使得制作所需的动作捕捉、表情捕捉、效果渲染乃至剧本编写、主角物色等环节做到精细化。 有一种观点在中国电影界已越来越成为共识,即中国电影工业的完善和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科技,所以要鼓励电影制作人员同计算机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建立深层次合作。像北京电影学院牵头的“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这样的机构,应该多几家才好。上海是中国电影的重镇,电影技术的研发力量不弱,且也有顶尖成果涌现,祝愿上海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道路上,也争当电影+科技的先行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