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对晚清小说之盛的讨论,可参见阿英,《晚清小说史》,页1-8;曹淑英,"The Rise of ''New Fiction''," 收录The Chinese Novel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编, 页18-37; Andrew Nathan(黎安友) and Leo Lee(李欧梵), “The Beginning of Mass Culture,”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Nathan, and Evelyn Rawski, eds., pp. 360-98. 近期对晚清小说及其社会政治语境所进行的全面研究,见赖芳伶;与黄锦珠。 2据闻晚清小说家如吴趼人及李伯元都收集街谈巷议以为写作材料。他们有时候会抄录或交换彼此的材料,或分别在不同的作品中采用同样的材料。包天笑甚至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征求耸动的故事。参见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页52。 3晚清文学的研究始于1910年代。例如,胡适在其〈文学改良刍议,1917〉中曾论及《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胡适对《老残游记》、《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等小说的研究,更将我们带入这些作品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语境中。见胡适,《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收录胡适,8: 65-149; 以及胡适为上文提到的几篇小说所作序言,收 录胡适,13: 89-212. 鲁迅在他的系列演讲及《中国小说史略》 (1935)中,首先以主题划分出晚清小说的方向蓝图。鲁迅 所列举的晚清小说三大类--狎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谴责小说--沿用至今已超过半世纪。 阿英的《晚清小说史》(1937)大概是二次大战前最完整的晚清小说研究了。他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触及到促使晚清小说发展的政治情况、社会及经济动力、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其《小说闲谈》中,阿英更进一步论及他发现或特别感兴趣的作品。与胡适及鲁迅相较,他更大方地谈论晚清小说的“历史意义”。抱持着左翼意识,他力主晚清小说最重要的意义即是反应革命前夕的社会、批判社会之恶、及宣导前进的理念。其它值得注意的晚清小说研究还包括赵景深、孔另境与刘大杰。对1949年以前的晚清小说研究持更多批判态度的论着,见王俊年。对晚清小说研究成果最全面的介绍,参见袁键与郑荣。 4柳存仁,"''Middlebrow'' in Perspective," Chinese Middlebrow Fiction: From th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s一书导论,柳存仁编,页2-5。 5例如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即主此说。见页126、178。 6方正耀,《晚清小说研究》,页117-220,332-364;时萌,《晚清小说》,页143-147。 7 李欧梵切中肯綮地归总了五四时期以及三十年代中国文人对“现代”的体验与表达,见其“Literary Trends 1”。 8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pp. 13-94; Compagnon, pp. 1-78. 9参见李欧梵,"Literary Trends 1" 言简意赅的描述。 10参见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收录《独秀文存》,1:135-14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收录《胡适 文存》,1:289-306;周作人,〈人的文学〉,收录《周作人论文集》,黄之清编,页11-30;鲁迅,《吶喊*序》, 收录《鲁迅全集》,1: 417。 11我所谓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指的是二十世纪初的先锋派文学实践,大师如卡夫卡(Kafka)、乔哀思(Joyce)、贝力(Bely)、甚至芥川龙之介。更详瞻的讨论,例如参见Bradbury and Mcfarlane. 12例如夏志清,"Yen Fu and Liang Ch''i-ch''ao as Advocates of New Fiction," 收录 Chines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rom Confucius to Liang Ch''i-ch''ao,Adele Austin Rickett编,页221;康来新,《晚清小说理论研 究》,页183-236;以及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页357-656。 13 就此意义而言,学者如任访秋已经有力地指出晚清的改革令人想起晚明的文艺复兴。 14 我想到的文化文学实践,也许类似于Clifford Geertz所提出的“内在转化”(internal conversion)的过程。“内在 转化”是一种文化面对另一种文化的刺激时,一种创造性转型的过程;不过这种转型促生的现代性,与其说仅仅是外来冲击所强加的,不如说是内在因素重组的结果。参见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chap. 7; 亦见其对多重现代性的讨论, 15 见Bloom; Jameson。 16 我的理论依据,可见William Paulson对混沌理论(Chaos theory)的讨论及其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Literature, Complex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in Katherine Hayles, ed., Chaos and Order, pp. 37-53; Stephen Gould对Burgess Shale的讨论及其对进化论的重新评估,in Wonderful Life, chap. 1; Clifford Geertz对北非及东南 亚“多重现代性”的观察,in After the Fact。 17 批评家与学者现在仍须学着去忘记五四为中国之现代所立下的界线。即今,只要在讨论到一篇作品或一个时期 时,提到现代、现代性、以及现代化等议题,大家就摆出极其严肃的脸孔。这种高度的严肃性,相关于文学与国家、启蒙、性别、殖民、以及现代性本身,还有以文字改变现实等议题间必要且相当的联系,它虽然可能反映了西方文评最新的修辞语码,但是,却又强烈地执着于五四传统的基本精神:我们中国人仍然是“感时忧国”的虔诚消费者--这个(现代?)词儿是夏志清三十年前所创的。 18 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章26-28。 19 对“弱势思想”这一概念的有力论述,参见 Jon Snyder的导论中(p. xxii)对Vatimmo的思想的精采介绍:“实在 (reality)之无限的可诠释性,使我们能谈论形而上存在(Being)与真理的‘弱化’问题。在为虚无主义的消解(dissolution)作辩护之际,…Vattimo认为,无限的可诠释性导致了‘实在本身强大威力的弱化’,因为它使得‘所有被[形而上学]赋予为现实、必要、绝对(peremptory)、真实的万事万物’,完全成为在过多的诠释的可能性当中的另一种诠释的可能性。”Vatimmo对海德格(Heidegger)“弱本体论” (weak ontology)的诠释(他正是从海氏那里得出“弱势思想”的概念), 见其The End of Modernity, Jon R. Snyder译, pp. 85-86 。 20"The question may now be put: Do we live at present in an enlightened age? The answer is: No, but in an age of enlightenment." 引自"What is Enlightenment?" 收录The Philosophy of Kant, Carl Friedrich编, p. 138。 21几道(严复)与别士(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收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夏晓虹编,pp. 1-12。 22夏志清,"Yen Fu and Liang Ch''i-ch''ao as Advocates of New Fiction," p. 221。 23参见曹淑英, "The Rise of ''New Fiction''," 收录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 ed., The Chinese Novel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pp. 18-37。 24参见阿英,《晚清小说史》,页180-189。 25黄摩西于1907《小说林》的发刊词中说:「以昔之视小说也太轻,而今之视小说又太重也。」黄雅不欲视小说为载道或宣导的工具,反而强调其美学的人性抒发,并宣称小说是“文学之美感表达的一端。”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页233。徐念慈受黑格尔影响,把小说的基本精神解释为人间经验的超越。见徐念慈,〈小说林缘起〉,收录陈平原、夏晓虹,同上,页234;亦见黄霖,页613-17;以及黄锦珠,《晚清时期》,页235-39。 26严复与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1-11。 27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21-22。 28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33。 29“二十世纪之中心点,有一大怪物焉: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扣而鸣;刺人脑球,惊人眼帘,畅人意界,增人智力;忽而庄,忽而谐,忽而歌,忽而哭,忽而激,忽而动,忽而讽,忽而嘲;郁郁葱葱,兀兀屹屹;热度骤跻极点,电光万丈,魔力千钧,有无量不可思议之大势力,于文学界中放一异彩,标一特色。此何物欤?则小说是。”引自陶佑曾,〈论小说之实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1907)。 30 见黄霖,页608-12。 31对苏曼殊而言,小说能促进“社会进步、学术成长、国家繁荣”甚至“个人卫生。”见康来新,页 198。 32同上,页186。 33夏志清,"Yen Fu and Liang Ch''i-ch''ao as Advocates of New Fiction,"页229。 34参见袁进,《中国小说》,页71。 35亦见夏志清在"Yen Fu and Liang Ch''i-ch''ao"所做的评论,pp. 225-229。 36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310。又见袁进, 《中国小说》,页28。 37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页72。1903年,梁启超旅行美国,这趟旅行直接致使他停顿《新中国未来记》的写作。但据夏的说法,更可能的原因是当时梁的政治观点正面临重大变化。梁放弃了以革命改造中国的可能;此一新的政治观与该小说以革命与社会自觉的辩证为基础的原始构想相冲突。 38梁启超,〈告小说家〉,引自夏志清,"Yen Fu and Liang Ch''i-ch''ao," p. 257。 39同上。 40除了鄙薄的批评,极少有人以美学风格及思考现实的方式来讨论晚清小说中的颓废。近二十年内的研究已经有力置疑了传统说法:十九世纪末欧洲的“颓废转折”表明了文明的衰落。关于颓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关系,参见Calinescu, pp. 151-224; 关于十九、二十世纪转折时期欧洲的颓废美学和政治的现代主义涵义, 参见Schorske, pp. 3-23, 208-78; 以及Pierrot; 关于维多利亚时期世纪末的语言危机以及分裂、谐仿与文体的 错乱的反诗学(counterpoetics), 参见Dowling。关于欧洲 世纪末的道德与政治意义,参见Nalbantian; 以及Terry Eagleton, “The Flight to the Real”, in Ledger and McCracken, pp. 11-21. 虽然我在此多所涉及西方文评,但 我其实非常清楚,欧洲十九世纪末的颓废之风与中国之间并无简单的平行关系。 41此处借用Rae Beth Gordon的词汇,见Ornament, Fantasy, and Desire in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p. 216。 42 例如参见Marilyn Rose; Reed认为,“无论何种媒体的颓废风格,都具有如下特征:它有极为反复的细节,在 颠覆或瓦解形式的同时,也邀请具有审美感的受众在更微妙、更出乎意表的方面,一同参与对形式统一性的重构”;由Dowling概括, p. xi. 43严复与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12。 44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页36。 45参见鲁迅,《吶喊*序》,收录于《鲁迅全集》,1: 123。 46参见林瑞明,〈《官场现形记》与晚清腐败的官场〉,收录《晚清小说研究》,林瑞明编 (台北:联经出版 公司,1988),页237。 47刘鹗,《老残游记》,页154。 48李伯元,《官场现形记》,页157。 49参见拙作,〈贾宝玉也是留学生〉,收录《小说中国》,页229-235。 50鲁迅,〈摩罗诗力说〉,收录《鲁迅全集》,1: 63。“摩罗”乃佛家语,指恶魔。鲁迅所指为具有 浪漫叛逆精神的作家。 51 关于鲁迅作为作家与思想家“颓废”的一面,参见孙隆基(Lung-kee Sun), “The Fin-de-siècle Lu Xun.” 52 鲁迅,<忽然想到>, 收录《鲁迅全集》,3: 43。亦见夏济安的讨论,"The Gate of Darkness," 收录The Gate of Darkness, p. 146-172。 53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见《孽海花》,页2-3。 54 “革命”一词脱胎自《易经》的古老用法;英文revolution在十九世纪末经由日语kakumei,译成中文“革 命”;参见黄霖,页382。 5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36。 56 “革命”一词在文学讨论的语境中最先出现的时间,长期以来一直有所争论。在梁启超言及诗界革命或小说 界革命之前,黄遵宪、夏曾佑、谭嗣同等人,已用革命的政治涵义,讨论改良中国文学的问题。但通常的看法以为梁启超为使用该词的第一人。据梁启超本人描述,1899年他到夏威夷旅游,途中受日语“汉字”翻译“revolution”的激励,获得灵感,孕育“诗界革命”一语。 57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章总批;亦见康来新,页111。 58参见本章注7。 59参见鲁迅,〈小杂感〉,《而已集》,收录《鲁迅全集》,13: 532。亦见李欧梵在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中的讨论,p. 139。 60 转引自杜赞奇(Duara), p. 74; 亦见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61 杜赞奇,p. 75. 亦见他的定义(p. 74):”国家的回旋是国家形成的一种替代形式,它作为一种手段,概括了二十世纪 中国的国家所发挥的扩大规模、走向现代化的作用。在国家的回旋中,国家的正式机构与非正式机构(例如国有企业的代理人)同步成长…虽然正式的国家依赖这些非正式的机构来行使其大部分的功能,但国家无法扩大对这些机构的控制。当国家以回旋的模式成长时,非正式的群体成为地方社会无法控制的权力,取代了传统地方政府的许多工作。” 62 Ibid., p.74. 63Theodore Huters, "A New Way of Writ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Literature in Late Qing China, 1895-1908," 收录Modern China, 14, 3: 243。 64 Huters, "From Writing to Lil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Qing Theories of Pros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7, 1: 51-96。 65 任访秋,页122-29。 66这幺说就好象中国文明不曾历经好几次影响深远的改变似的,包括(如唐宋的文学、政治、技术革命)那些能彻底扭转欧洲文明进程的改变。所谓历史出来不曾在中国开始这一神话,是欧洲人为了僭称所有后来的历史(包括现代性)都属于他们自己,而擅用的神话;接受这一神话的中国人不得不遗忘自身的历史性。 67Huters, “From Writing to Literature”, p. 96; 同前,“A New Way of Writing,” p. 246。 68参见李瑞腾对章炳麟与刘师培之文学思想的讨论,收录《晚清文学思想论》,页16-107。汪晖亦令人信服地讨论了章太炎折衷式地重新诠释从儒家到佛教的中国思想资源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69袁进,《中国小说》,页161。 70参见柯庆明,《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页169-268。 71参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页147-256。 72参见袁进的讨论,页9、18。 73普实克,”Subj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李欧梵编, p. 1-28。 74刘鹗,《老残游记?序》,页1-2。英译者,Harold Shadick, in Liu E, The Travel of Lao Ts’an, pp.1-2. 75参见李瑞腾,〈棋局渐残人渐老:老残游记的哭泣意象〉,《中央日报》副刊,1993年10月28-29日。 76吴趼人,《我佛山人文集》,8:142。 77引自李欧梵,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 pp. 44-45。李(品46)主张:”作为一 名卫道的儒士,林纾试图缝合道德与情感之间的裂缝,因此对情感投之以对道德行为同等的严肃性。对他来说,情还不只是如《论语》所说,是理的内在反映;情根本就是道德。” 78周蕾(Rey Chow),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ng beetween West and East, pp. 121-127。 79袁进,《中国小说》,页127-133。 80康来新,页126-126。亦见孙隆基,”Social Psychology.” 81近来对此议题作深入探讨的有李惠仪(Wai-yee Li),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 pp. 47-88;孙康宜,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New Haven: Yale UP, 1990), chap. 2. 82韩南(Patrick Hanan)对李渔短篇小说中的颠覆意图有言简意赅的探讨。参见其 The Invention of Li Yu. 8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96-115。 84 同上,页86-89。 85Mikhail Bakhtin, Rabelais and His World, Helene Iswolsky译,特别是第一、二章。 86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34。 87狄平子,引自康来新,页198。陶佑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收录陈平原、夏晓虹,页226。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论都是脱自晚明小说批评的陈词滥调;参见夏志清,”Yan Fu and Liang Ch’i-ch’ao”, p. 226;以及黄锦珠,《晚清小说》,页51-60见吴趼人于《恨海》第一章中所作的评论,收录《我 佛山人文集》,6:187。 88例如,参见康来新,页214-221;李瑞腾,《晚清文学思想论》,页63-68。 89例如,梁启超因为要致力于政治事业而放弃《新中国未来记》的写作;李伯元与吴趼人在其事业巅峰期都以为杂志及报纸写小说为业,但两人都死于不惑之年,身后留下好些作品未完成。 90Dolezelova-Velingerova,页38-56。又见方正耀,页270-294。 9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收录王俊年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页21-22。 92“露骨”写实主义("hard-core" realism)指的是对中国苦难的生硬甚至惨酷的揭露。见"Closing Remarks",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Critical Perspectives,Jeannette Faurot编 , p. 240。 93刘绍铭,《涕泪飘零的现代中国文学》,页1-8。 94例如,参见时萌,页35-47、55-70;林瑞明,《晚清小说的历史意义》。 95当曹雪芹重塑明末清初写实的规范时,难道他需要项“皇权低落”、“外国侵略”、“真实感法则崩溃”这样的借口吗?当他从根革了中国小说的命时,大清王朝不正在权力、财富、恃傲的巅峰吗? 96Marston Anderson, The Limits of Realism: Chinese Fic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 97Patrick Hanan, "The Nature of Ling Meng-ch''u''s Fiction," in Chinese Narrative, 浦安迪(Andrew Plaks) ed., p. 87。又见拙作"Storytelling Context in Chinese Fiction: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It as a Mode of Narrative Discourse," Tamkang Review, (1984) 6, 1-4: 133-150。 98有关此论点的详细讨论,请参考拙作"Fictional History/Historical Fic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85)1:64-76。 99正因为历史享有涵盖及预想所有中国人的经验的特殊地位,因此将小说关联到某一特定历史情境似乎有助作家为其作品的可信度与真实度辩护--即使该小说所叙事的纯为幻想。以浦安迪(Andrew Plaks)的话来说,中国叙事传统中不论 讲史或虚构的部分,“任何被记录下来的总是真的--不管是对事实为真或对生命为真,这种想法一直是个基准。”参见Andrew Plaks, Chinese Narrative, pp. 212-213。 100参见陈平原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对旅人作为叙事主题的探讨,页226-246。 101参见我在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第二及第三章中的讨论。 102同上。 103我在此借用了Christopher Prendergast在The Order of Mimesis: Balzac, Stendhal, Nerval, Flaubert 中所定义的词。见页1-23。 104 例如参见Homi Bhabha, “Of Mimicry and Man,” p. 127. 105 我的意思是说,“戏弄”(mimicking and mocking)的喜剧传统可以回溯到汉朝初年。例如参见冯明志,页53, 58;冯沅君,页86;汤哲声,第9章;卢斯飞与杨东浦,页1-23。亦见夏志清,“Chinese Sense of Humor.” 106Dolezelova-Velingerova,页53。 107如袁进,《中国小说》,页123。 108 韩南认为,开明的保守者吴趼人撰写《恨海》,是为了回应民间对婚姻自由的呼唤,这一呼唤曾在 小说《禽海石》(1906)中浮光掠影般宣示出来。韩南将这两篇小说翻译成英文,总题为The Sea of Regret。亦见对两篇 小说写作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简明介绍,pp. 1-18. 109 该小说最初刊载于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1624)。在这篇小说里,贞女多福一意要与罹病者多寿 缔结百年之好,因为她自小便已许配给他。多福其意已决,尽管婚姻一事受多方阻挠。而这场婚姻对他们不啻一场严峻的考验,多寿竟至绝望已极,欲图引鸩自尽,却发现这毒酒竟奇迹版使顽症痊愈。 110参见夏志清在 "Society and Self in the Chinese Short Story"一文中对该篇短篇小说所作的讨论,收录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 p. 303-306。 111 韩南提醒我们,甚至叙事者吴趼人本身,亦对笔下的女主人公持反讽态度,尽管他显然赞同她的决定与 舍身(参见“Introduction,” Sea of Regret, p. 14 )。 112 文类当然不能看作文学表达的非时间的(atemporal)典律形式。就此意义而言,这四种文类恰可视为 反文类(anti-genres),因为它们表现出很强的混杂倾向,因而削弱了一种理想的文学类型应该具有的稳定 基础。 113 陈平原,《论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收录淡江大学中文系编,《侠与中国文化》,页227-268。龚鹏程,《侠骨与柔情:论近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型态》,收录《近代思想史散论》,页101-13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