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张爱玲拜节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春天的夜晚,急雨敲窗,我病眼,不适宜夜读书写,只好在灯下整理杂物旧信,竟又在抽屉中发现张爱玲女士的两封信。
(信一)
    宜瑛女士:
    去年没收到贺年片,因为听提起过健康欠佳,以为病了,很挂念。原来是到纽约探女,不胜欣慰。我在译《海上花》。身体不大好,好的时候不免特别忙些,亲友全都无法约晤,非常抱歉。祝新喜,游兴也好。
    张爱玲
    我和她通信几十年,两人都写在清雅或童趣的卡片上,其情淡如水,但彼此清澈澄明。她年长,对她我更有一分尊敬。第一封信中,是她听到一位朋友说起,那时我健康欠佳,对我的挂念。又谈起她写作的情形和近况。多年来,各地仰慕她的读者、文字工作者、媒体等等都希望去拜访她,她定然十分困扰,也许是不胜其烦,或者是拒绝被曲解,干脆决绝地不见访客。她好几次在信中提到不见人的意愿,和她通讯的朋友们也都心照,彼此相约为她的住址保密,以她的名气,如要打开大门,访客蜂拥而至,她爱清寂的日子怎样过?她是有大智慧,深知活在群众掌声中的烦累,也是她生性孤独,坚持以作品见人。她是站在世俗之外,冷眼慧心察视人生。黄昏时独自逛街,看橱窗,买些喜欢的点心,在书店里选卡片……我有感受到她平淡的日子中的喜悦。
    人本是一个孤岛,除了名利还有心灵的境界,人与人之间能彼此尊重,相互真情祝福,淡然过自己的生活,也许人生更美好。
    她写信从来不写日期,《海上花》是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她花了好几年才译完,仔细算算,这封信在我抽屉里已沉睡了二十多年,真是流光如逝,她过世也有三年了,人生苦短。
    (信二)
    宜瑛女士:
    因为贱忙,收到报总等到新闻变旧闻才看。您的贺年片夹在报纸中间没看见。只好又端午给您拜节了。
    张爱玲
    上信说没有收到我的贺卡,原来是她失误,因此趁端午来信拜节补过。一年中过年、端午、中秋都是大节日,她虽然独居美国,而且远离华人社会,但是节日还是放在心上。当然她可以不写这封信,说句上海话“当侬呒介事”,但她是诚实、诚恳的。她心细如发又温柔易感,不然也写不出这许多传奇之作。有一回我谈到《连环套》中的霓喜·赛姆生夫人,她回信中说……将来她老了是又胖又蠢。我看了大笑,书中的人物,仿佛都在她记忆里活着。虽然她大隐于市,内心丰富而充满生机,世人看她孤独、寂寞,她是乐于孤独、享受寂寞,千万的读者,倾倒在她孤独中诞生的作品,永远记得她。
    民俗家唐鲁孙先生在时,我和高阳、夏元瑜先生常在他的“初衣小筑”聊天。唐先生极健谈又好客,往往茶过三巡还不让客人离开,唐先生是清朝皇族、珍妃的侄孙,贵胄门第。他曾细说梅兰芳到他府里唱堂会,和端午、中秋拜节的情景,梅的穿戴、礼品等等,仿佛都历历在目,真是精彩。写至此,忽然惊觉,时光过得真快。当年常在唐府聊天的几位,都被飞逝而去的岁月带走,连温婉如玉,习惯坐在唐先生身畔的唐太太,也追随唐先生去了。
    我幼时住在外婆家,因为外婆过世,外公接母亲回娘家,掌理近三十口的大家庭。记得有一年端午,大房二表姊回来拜节,女佣提着两只黑漆描金花的高腰礼盒,奶娘抱着新生的男婴,二表姊自幼丰腴,肌肤洁白,著锦缎长旗袍,两辆黄包车从城南婆家到城北娘家来拜节。那时大舅母已过世,母亲和舅母们在大厅里接待她。我是喜欢的,和各房弟妹们嬉笑回绕着。天井里高及屋檐的大海棠正盛开,红艳艳的似一片红云。我是快乐的,深深的大宅里,忽然热闹起来,有了生气。
    此刻夜已深沉,万籁俱寂,只有雨声依然在窗外急奔,我静坐灯下,想念昔日岁月的温馨,和大家庭年节时的欢乐气氛,也深深怀念我丰盈的幼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