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啊,原来你是这样的心流!——品读《心流》的三重境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中国青年网 晏卿 参加讨论

五年前,我来到美国克莱蒙特研究大学攻读积极心理学博士,因为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而邂逅心流(flow,又译为“福流”)这个概念,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位耄耋之年的老学者是众所周知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和“心流”概念开创者。可能他的名字是世界上最难念的学者名字(但是依从这个发音,我可以确保你念得很准:“Me high, cheeks sent me high”)。我非常有幸修过他的三门课,分别是积极心理学基础、心流,以及经验采样法(一种常用于研究心流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时常与他在学术上交流探讨,这让我感到很幸运,很神圣。 
    不过,说神圣或许也不准确,因为他是位无比接地气儿、可敬又可爱的白胡子老爷爷。他可以在课堂上像宽广从容的河流一般把人类文明史从几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一直说到今天,也可以在办公室里歪戴着鸭舌帽扮个酷跳一支freestyle“嘻哈舞”。他是个完全活在当下、自由自在的人。上课开会也依然是一袭朴素的日常装扮,标志性的白T恤、休闲裤、露趾凉鞋。有时你看他独自在校园里安静地漫步,会猜想他脑海里究竟装着什么。琐碎的待办事项?人生的幸与不幸?不,兴许更可能是人类社会的沧海桑田,还有浩瀚的宇宙星辰。这里的学生们都知道,即便是写信预约会谈他也未必会记得,要找到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径直走进他的办公室,如果你幸运地赶在他刚好空闲时去,他会跟你聊开来,讲讲你从书里读不到的有趣事情。 
    现在,说说《心流》这本书。感天谢地,终于再版了。这本书曾在《新闻周刊》中受到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盛赞,曾被美国发言人纽特·金里奇列为政治规划委员会的必读书目,还被达拉斯牛仔橄榄球队、美国芝加哥公园区、瑞典沃尔沃汽车厂、韩国LG公司以及奥地利政界的领导者们奉为“圣经”。如此一部心理学经典,中国读者又怎能错过? 
    这本书值得细品,日久弥新。作为学生,我的学识远不足以尽述教授在此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华与深意,但作为一名早年的忠实读者和一个立志终身研修心流的人,我愿谈一谈自己品读《心流》的三重境界,其中结合了我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实践。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中信出版社 2017.11 
           品读《心流》的三重境界 
    读一本好书就像剥洋葱,你越是层层地剥下去,就越是因新的领悟而流下热泪。对于《心流》这样一本精湛之作,我们去读它的方式也最好遵循它的基本原则:设定恰到好处的挑战,从而修得更高的鉴赏力。我建议你至少读三遍,试图读出其中的三重境界。 
      
    境界一:读体验——看山是山 
      
    第一重境界是读体验,也就是去理解心流究竟是何种心理状态、心理体验?去学习它的构成元素,它的客观规律,它对于自我成长、人生品质、社会和谐所带来的价值。就像是高兴、惊喜、忧郁、焦虑等心理状态一样,心流亦是一种你可以经验、可以描述、可以寻觅的心理状态。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基于科学实证总结了找寻心流的原则,从中你可以充分去辨识、捕捉、理解深处心流“化境”、内心澄莹如练,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那些案例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艺术家、企业家、科学家,有外科医生、国际象棋手、攀岩运动员,也有多米尼加的和尚、生产线上的蓝领工人、阿尔卑斯山村的老妇;情境、活动也是千差万别,包括工作、游戏、体育、艺术、日常琐事等等。但是这些人和事都具有一些共通之处,它们有机地构成了“心流”这幅全景图。也许你从未发觉,但在某一刻你会突然意识到,心流不在他处,它就在你的心间,在你每天起卧坐立的生活之中,找到它、经验它的起承转合,只需一瞬间。 
      
    境界二:读理念——看山不是山 
      
    第二重境界是读理念,也就是去读懂心流里蕴含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心流是一种现实论(eudaimonia)的幸福观,也就是说,和开心、快乐、愉悦享受不同,心流关注的是人生意义、成长和自我实现——唯有在全情投入地学习、创造、发挥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人生才可能真正幸福。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内在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也就是说,你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在未来某个时刻得到一个外在的、物质上的奖励,而是在此刻当下就得到某种无形的、精神上的回报,比如自信、满足感、成就感、活力、成长等等。因此,心流注重活在当下,鼓励我们去享受挑战和创造的乐趣。 
    心流强调万物之间的和谐与合一,包括自我内在的知行合一,亦包括在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心流还强调“最优”,比如在内在状态、外在表现、资源利用、人与环境互动等方面,找到一个理想的“黄金分割点”,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最最重要的是,心流代表了负精神熵——是精神高度有秩序的现象,那么,它就变得无处不在:如果在无聊时可以打发时间,提升体验的品质,就是微心流;如果毕生倾注于一个使命而活得淋漓酣畅,就是大心流;如果一群人全情投入地参与同一个活动,就是集体心流;乃至整个社会在同一愿景的指引下和谐运转,会呈现社会心流……如此高效的能量利用,加之积极的体验、内在的回报,让人反复地参与心流活动之中,必然带来最大化的自我发展、人类心理进化、社会文化演进,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心流的驱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