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剧团靠什么出精品——原创沪剧《挑山女人》的五年“挑山”路
《挑山女人》剧照 资料图片 《挑山女人》剧照 资料图片 一个小微剧团,一个小剧种,一幕发生在安徽大山深处的真实故事,却在上海搬上了舞台,连演五年,感动无数人。自2012年10月26日首演至今,原创沪剧《挑山女人》已走过五年“挑山”路。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演遍了大半个中国,完成全国巡演40场,累计演出场次达265场,观摩人数超过25万,获得了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在内的18个重要文艺奖项。主角华雯更是凭借在剧中出色诠释了“王美英”一角摘得“二度梅”和“文华表演奖”。 《挑山女人》靠什么走进观众心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文艺原创力?日前,沪剧《挑山女人》创作演出五周年系列活动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大厅举办。来自北京、西安等地的专家、艺术家齐聚沪上,共同梳理五年来《挑山女人》一路走来的经验、启示。 真实的力量最动人 “《挑山女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张报纸,这篇《能挑起山的是母亲的肩》的报道感动了我,这个真实的故事感动了我们的创作团队,我们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去表达这种感动。”宝山沪剧团团长、《挑山女人》主演华雯回忆。于是,立足于小人物的真实故事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做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几经打磨,就有了以安徽省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汪美红为原型的原创沪剧《挑山女人》。 剧中讲述了汪美红在17年的艰苦岁月里风雨无阻,艰难攀爬近20万公里陡峭山路,往返近6000个来回,磨破140多双解放鞋,用断70多根扁担,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独自把一双龙凤胎儿女“挑”进两所省重点大学的感人故事。 “五年前刚刚筹备排演《挑山女人》的时候,谁都没想到这个戏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华雯一直在思考,是什么使得《挑山女人》大获成功?“剧本写得出色,导演排得好,或者演员演得精彩……这些都只是《挑山女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想《挑山女人》成功的最大原因应该是它的真实。” “真实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与老百姓的生活走得越近,越真实,越能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华雯回忆,“有一次一位观众在观看中因为号啕大哭被劝离了剧场,经了解是因为她已经过世了的奶奶和剧中的王美英有着一样的经历;又有一次演出结束,一个年轻人冲上舞台对我说,‘妈妈,我想抱一下您。我是北大一年级的学生,我向您保证,从明天开始,我每天会给我远方的妈妈打一个电话’……这样的感人故事在这五年里举不胜举。这五年的演出经历让我感悟到了戏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就是一种唤醒,唤醒观者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回味、思考和感悟。” 小剧团靠“挑山精神”出好作品 在创作演出五周年之际,《挑山女人》首次推出传承版,大胆启用后起之秀,全部由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担任男女主演。今年7月,沪剧电影《挑山女人》正式开机投入拍摄,目前已完成全部拍摄工作,这将是一次沪剧走向全国、用现代手段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案例,实现上海沪剧史的新突破。 全国劳模包起帆分享自己作为观众的感受,在他看来,《挑山女人》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创新精神。“《挑山女人》在题材方面有很大创新,作为戏曲它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而是聚焦于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位妇女,挖掘她身上的奉献精神;在故事叙述上,《挑山女人》没有以口号喊出假大空的主张,而是真真切切以情动人;此外,宝山沪剧团作为一个小团,却演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大戏,这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创新。” 华雯坦言,对于小微剧团,创新不易,传承、坚守更不易。“《挑山女人》首演之时,宝山沪剧团在编人数不过17人,加上临时借用的演员亦只有23人。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宝山沪剧团挑大梁起,近20年来所有剧目都没有B组,原因是我们人才匮乏,有时候连工作人员都要上台跑龙套,我们招聘演员时也不得不从越剧和业余演员中挑选。” 一出戏激活了一个团。《挑山女人》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感人故事,更激发了宝山沪剧的生命力,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沪剧新生力量。在“一团一策”的改革带动下,宝山区委区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坚持以戏带团,出戏出人。记者了解到,宝山还将继续深化“一团一策”的体制改革,打破“市级剧团、区级剧团”的体制壁垒,从全局、整体角度筹划整个沪剧界的“一界一策”,尝试推广资源共享、人才互通、相对管理独立的沪剧非遗保护运行模式,为剧团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挑山女人》的成功也与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分不开。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深有感触:“宝山区多年以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传播,‘宝山大剧荟’、市民艺术导赏计划、戏曲进校园、戏曲名家工作室等一系列活动,让艺术深扎在宝山的基层、校园、企业、社区,培养了一大批爱戏、懂戏的戏迷。” 在网络信息便捷的当下,传统戏曲文化无疑受到很大冲击。快餐文化、偶像剧正在抢走传统戏剧的年轻观众群体。华雯说:“如果我们没有说好我们的故事,这是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失职,那文化自信也无从谈起。”正如挑山女人手中的那根扁担需要有人往下传,沪剧是我们的传统,也得有人传承好这一文化基因,用沪剧讲好我们的时代故事。 华雯坚信,沪剧本身有着非凡的生命力。“沪剧从诞生开始,就带着强烈的创新精神,从不故步自封,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它能从其他剧种中汲取营养,既‘下得了厨房’也‘上得了厅堂’,它既是草根文化,也是真正的高雅艺术。它应该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沪剧人手上,永葆青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