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来,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形成的巨大而沉重的包袱使我们在实现向工业文明转型时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了濒临亡国灭种的苦难深渊。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必然受到强烈冲击。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变革的必要。无论是今日还是将来,我们始终有必要同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也不应停止。但是,我们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过去,各种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的文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乃至以丑为美的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纷纷冒头,颇受追捧。这一现象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进行自我否定,一味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结果,西方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这几乎已经成了习惯。 就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作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和笔墨。再如,戏剧中四个小兵往台上一站就是千军万马,一根马鞭就代表了追风赤兔,连开门上楼都是虚拟的,这些不是抽象是什么?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鱼虫,都经过抽象处理,形成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连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相反,对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同的欣赏语境。其实,那些发展了不过100多年的西方“抽象艺术”还很幼稚,很不成熟。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结果失去了观众和读者。因此,其中不少思潮早已退潮了。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审美理想只有民族差异的问题,没有过时的问题。《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床前明月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被人们吟咏不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近年来,由于部分影片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中国传统中含蓄、内敛、温柔敦厚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手法,结果获得观众高度好评。相反,许多极力摹仿迎合西方审美趣味的所谓中国大片却口碑不佳。这充分证明,只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独特魅力,就有可能在艺术表现上别具襟怀、独树一帜,从而赢得观众的敬重。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审美理想。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恢复和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中国才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系广东省文联原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