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李春风,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副教授。研究兴趣:汉藏语系语言对比研究、华文教育研究。 原文标题: 我国跨境语言研究三十年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第18卷2016年第2期 文章对三十年来我国跨境语言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梳理,指出综观三十年来跨境语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国跨境语言研究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展和深入,并且也逐步受到学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跨境语言已经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被提出,一批来自田野调查的“跨境语言”个案问世,对跨境语言的使用功能、演变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同时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初具规模。 文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跨境语言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被提出;第二部分,一批来自田野调查的跨境语言研究个案问世;第三部分,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初具规模;第四部分,三十年跨境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跨境语言研究的独立学科属性。首先是跨境语言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明确,文章指出一个成熟学科的表现之一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明确。跨境语言,最早被定义为指分布在不同国度的同一语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一术语被学界沿用至今,其定义及外延也不断地得到补充与完善,比如跨境语言的地域分布、社会变体性质、媒体语言对跨境语言形成的挑战等等。其次是我国的跨境语言研究已具备一支具备研究素养与能力、重视跨境语言的学者,研究队伍初步形成,并且逐渐形成了跨境语言的研究机构,以跨境语言研究为主题的论坛、会议也相继举办,可见其发展态势日益迅猛。第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到来,我们逐渐意识到跨境语言与国家安全的密切关系,也意识到跨境语言对国际双边关系的影响,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我们应从跨境语言角度审视和调整现行民族语言功能规划。 接着文章对现有的基于田野调查的跨境语言研究个案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跨境语言本体结构的研究,这方面比较注重中外语言的对比,作者指出多数研究集中在边境国的中国一侧,对境外语言研究甚少。第二是跨境语言使用功能、演变趋势的研究,这一方面受到语言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关注。第三是跨境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跨境语言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问题。 除了调查描写的丰硕成果之外,文章指出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也初具规模。文章指出目前我国跨境语言研究正进入关键时期,即研究框架的设计和理论、方法的提取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比如在调查研究使用的方法上,跨境语言研究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研究的特殊方法,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所必须遵守的规律和原则。 最后作者指出,综观跨境语言研究三十年来的发展,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是一小部分,远远跟不上跨境语言学的实际需要,若只是孤立地研究本国语言,视野难免狭隘。因此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提高大家对跨境语言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还要在实际调查中,极力充实跨境语言研究成果,为语言间的对比研究提供更多语料。第二是我国跨境语言类型多,情况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研制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方法,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语音记录、语料库建设等,重事实调查积累,莫盲目以语言理论装点门面。第三是亟待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研究队伍,要熟悉语言学、熟练掌握外语、懂得进行语言调查。第四是实体研究机构缺乏、学科发展研究经费不足造成学界交流匮乏。第五是跨境语言研究要进行跨国合作,将跨境语言研究和社会语言应用研究相结合。第六是要充分重视基于国家安全角度的跨境语言研究,根据科学的研究成果,制定、规划并实施科学的跨境语言研究政策,做到知己知彼。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婷婷/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