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周六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1月14日凌晨3点半,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1月13日,他刚过完111周岁生日。这位生于清朝、长在民国,把壮年的汗水和智慧全部献给新中国汉语拼音事业,80岁之后又重新焕发学术青春的世纪老人,最终走完了自己多彩斑斓的一生,留给在世者无尽的追念和怀想。 东晋时人王珣感叹:“人固不可以无年。”一个人的威望声名,和寿命确有莫大的关联。长寿者取得成就的机会更多,积累的社会贡献更大,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公平。因为他们同时也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承担了更重的艰辛,背负了更多的沧桑。翻看周有光先生的百年口述,仿佛进入历史的漫长隧道之中,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老先生竟以一人一身之力经之历之,今天我们对于这位高寿者表达的尊敬,其实也正是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成大家认可的历史。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叫活着,很难将他的生命历程与历史挂上些许关系。这样的人,纵使长寿,在大历史的坐标中,也很难找到他们的名字。而“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则不然,无论是读书时期对新知识的孜孜以求,还是大学毕业后跟随孟宪承投身民众教育;无论是东渡日本寻求国富民强之途,还是加入救国会追求民主进步;无论是游历英美仍心系建设新中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服从祖国需要放弃经济主业转攻汉语拼音,乃至80高龄之后仍笔耕不辍,先生把自己每一时刻的生命,都同当时那个时代的潮流和主题紧紧拥抱在一起,把自己个体的生命,投入到历史的大潮流之中,身处漩涡中心不逃避,站立时代潮头不动摇。这样的人生,方才值得人们如同铭记历史一样,永远地追忆。 周有光的一生,与他所处的那段历史高度合拍,集中体现在他晚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中——“站在世界看中国”。“现在已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了,只有认真学习地球村的交通规则。” 周有光先生走了,他的遗体将按照他的生前意愿捐献出来供科学研究之用。从平民教育到经济救国,再到汉语拼音方案,直到晚年依旧大力提倡启蒙、科学、常识、进步,思考中国文化走向,周有光走的路,不正是100多年来,一代代杰出知识分子一直走、接力走的道路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