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游走在两种语言文化间记法兰西学院新任通讯院士、北大法语系教授董强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光明日报 刘博超 王庆环 参加讨论

    【新闻人物】
    近日,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得到法国法兰西学院任命,正式成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学院“综合学科”类终身通讯院士,他也是200余年来首位进入道德与政治学院的华人和最年轻的通讯院士。法兰西学院与英国皇家学院并立,是全球声名卓著的学术机构。
    16岁开始学法语,董强33年来不仅将自己的人生和学术深深地融入法语世界,更因在两种语言文化间游刃有余地行走,成为中法人文交流的桥梁人物——在一位法国院士眼中他是中国文化优雅的代表,在很多中国作家的眼里是他为当代中国文化插上了法语的翅膀。
    心怀中国文化畅游法语世界
    “实际上我的出身、家里人跟法国没有任何关系,走上研究法国思想文化的道路也是机缘使然。”1983年,16岁的董强以浙江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被分配学习法语。“大概我的天赋就是学法语吧,”董强笑着说,“法语有些发音很难,但我好像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
    1988年,董强踏上了赴法学习的旅程。与一般的留学生不同,董强努力地全面融入法国社会。习得一手好字的他在法国电视台讲中国的书法线条怎么美,还给法国人讲《文心雕龙》、用法语写诗集、开个人摄影展。这一时期,他协助创办了“中国蓝”出版社成为开启中国现当代文学法语译介的一道门。
    1994年,《废都》译者、法国汉学家安博兰翻译了一些张爱玲的作品,但当时法国听说过张爱玲的人很少,更没有人愿意出版她的书。她通过朋友找到了董强。“除非自己开一家出版社。”董强的一句玩笑成了“中国蓝”出版社的开始。在“中国蓝”,董强精心策划、翻译了一批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作家的作品。王蒙、莫言、苏童、迟子建、王安忆等作家经过小小“中国蓝”的译介才走入了法语文化圈。“开始的时候规模小,每年只能出五六本,但我认为,大作家的作品得到推介,才能够让人完整、全面地理解一个文化。”
    用翻译架起中法交流的桥梁
    董强刚到法国时发现,有耐心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多。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董强感受到了变化。“过去他们关心所谓中国文化的实质这种泛泛的东西,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法国人迫切地想要了解当代的中国、中国人的所思所想。”
    “我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西方的精英第一次面对面地看中国,正式把你当作大文化中的大作家。”董强说,“向法国人介绍中国,译著是对话的基础,摆事实讲道理,翻译作品就是事实。”因此,从留学之始到回国任教,董强对翻译的执着从未动摇。2009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在他的主持下设立,并逐渐获得国际声誉。有朋友建议董强设立一个包含所有语种的翻译奖,董强拒绝了。“我只做自己能保证质量的工作。”
    忠于语言,传承人文社科精华
    道德与政治,即人文与社会科学。法语科班出身任职北大法语系主任,又获选法兰西道德与政治学院通讯院士,语言翻译家与人文社科学者之间,董强本人更认可哪种身份?
    “语言和思想是无法脱离的,二者总是相互依附的。”董强说,“我一直对语言很忠实,当然,就翻译的文本看,人文社科才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真正精髓的东西。一部小说翻过来,百分之七八十的东西能保留下来,但人文社科的内容,不懂就是翻不好,翻坏了一点都不通。”
    当选通讯院士后的董强有一个大计划。“下一步我打算每两年翻译一部作品,也写点自己的东西,还没想好用中文还是法文写。另外还想做一个中法交流方面的智库,法兰西学院又被称作‘知识议会’,当了通讯院士以后就能加入到世界性的学术议程中,我希望能通过这个渠道促进中法、中欧乃至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