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明新旧能相宜——海外儿童如何学古诗词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静 参加讨论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无论在何地再读到这些作品,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引领、陪伴孩子学古诗词,就是希冀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够滋润孩子的心灵,在他长大后,能有活泼的性格、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博爱的胸怀。那么在海外,该怎样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呢?
    中国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如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无论是植物,还是人类,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有所完成,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自然发展、成长的规律。只要确立了一个可以终身奋斗的目标和方向,那么人的一生都会有价值、有意义。再如张九龄的《感遇》诗中有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个人只要内心强大,对自己充满信心,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生长在海外的孩子学习古诗词,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逐步培养其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一方面,汉字独体单音,与拼音文字不同。西方诗歌尽管在读诵时也有声音轻重的分别,但不能够形成像中国古典诗词这样鲜明的节奏韵律与对仗。中信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叶嘉莹先生选编、诵读、讲解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90多岁的叶先生坚持录制了十余次才为里面的每一首诗词都配上了音频。为什么叶先生要不辞劳苦地做这件事情?就是因为诗歌的诵读音调和节奏对于孩子学诗太重要了,在反复诵读之间,可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孩子体味诗歌用字上的精准。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两个字都是仄声,“旷”本来是修饰“野”的,“野”是名词,“旷”是形容词。“清”是修饰“江”的,“清”是形容词,“江”是名词,“江清”也都是平声。如果改成“旷野天低树,清江月近人”,也不会影响这首诗的平仄。但为什么诗人会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呢?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孩子用活泼之心接近这首诗。“旷”和“清”放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实为强调,也就是说“野旷天低树”突出的是“旷”,“江清月近人”强调的是“清”,因为“旷”,我们才能看到“天低树”,因为“清”我们才会觉得“月近人”。位置一颠倒,虽然平仄不发生变化,但文字的感觉就变了。
    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能够让他们用活泼的心灵,学着用诗来传递、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得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时,我爱人曾带着孩子趁暑假到温哥华的朋友家小住了几日。机场临别之际,当时还未上小学的儿子居然在微信里跟朋友留言说:“Fraser河水深千尺,不及Flora送我情”。因为之前我曾带孩子一起读过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温哥华,朋友家就在Fraser河的入海口附近,我们每天都会去河边看夕阳晚霞,孩子对这条河印象很深。可见,只要唤起了孩子的“诗心”,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景物,都会引发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
    《弟子规》中说得好:“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在海外引导孩子学古诗词,不要本末倒置地只关注数量上的堆积。学诗的目的是为了知行合一,用古人的品格、志意、胸怀、修养来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和优雅陪伴孩子的一生。
    (本文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