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库”高校外语专业招生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官方语言超过40种,而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的20种。在已招生的20个小语种专业中,11个语种的在读学生数量不足100人,波斯语、土耳其语和斯瓦西里语3个语种的在读人数均在50-100人之间,希腊语、希伯来语、孟加拉语等8个语种的在读人数种均不足50人。 目前,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面临小语种人才匮乏的瓶颈。西安的高校每年也有涉及“一带一路”覆盖国家的语言专业的毕业生,同样是供不应求的现状,培养小语种人才之路任重而道远。 小语种人才缺乏 毕业生供不应求 “有些专业的学生,大二的时候就有意向单位来选拔了,用人单位多,人才缺。”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福德告诉记者,成立于2004年的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到目前有朝鲜语、阿拉伯语、印地语、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6个专业,去年还新增设了乌尔都语专业,这些非通用语言专业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语种,学生在就业方面根本不成问题。“这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度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马院长表示,尤其在现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下,语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大到国家合作,小到一个施工项目的合同,都得需要语言的交流,但我们现在这方面的人才确实面临缺少的现状。”以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为例,这两年阿拉伯语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大约60余人,土耳其语、波斯语的毕业生只有不到30人,加之全国语言类院校和专业设置都有限,所以当国家机关、地方公务员系统、全国企业都需要这些人才时,自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非通用语言不仅就业前景大好,从高考的报考环节就已经能体现火热度。西安外国语大学去年刚刚开设的乌尔都语专业,就迎来了大量考生的报考;阿拉伯语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排到了西外的前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