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汉语翻译人才 在当前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们除了要大力培养本土翻译人才以外,也要注重发挥外籍人才的作用。 第一,建立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库。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建立起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网”译者人才库,但外籍译者的比例还很少。 第二,设立基金积极支持国外从事中文作品外译工作的翻译家。有关机构可以定期邀请外国翻译家来中国访问交流,与中国作家面对面地对话沟通。如果条件允许,要让译者尽可能地深入作家所描写的那一方水土,吮吸其营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直观感受以及第一手资料。 第三,建立高效透明的网络平台。实现本土作家和翻译家、外国翻译家、编辑、出版社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翻译质量,推出精品。要重温鲁迅的“翻译的不行,大半固然该在翻译家,但读书界和出版界,尤其是批评家,也应该分负若干的责任。要救治这颓运,必须有正确的批评,指出坏的,奖励好的,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第四,设立专门针对文学外译的翻译奖项,以奖励优秀的外国翻译家。戈宝权文学翻译奖为培养我国的翻译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等奖项在奖励中国翻译家的时候也要关心外国翻译家,鼓励外国翻译工作者从事中文著作翻译工作,从本土化的视角,向其母语国家的人民介绍中国经典著作。 此外,为了使翻译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我们还应该陆续搜集、整理并出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辐射区域的各种语言研究丛书,让各国人民渐渐真正实现民心相通。同时,也要考虑改善翻译从业人员的待遇和处境,以及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到翻译行业中来,培养出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的外向型人才,从而实现鲁迅所言“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因容纵而脆弱起来”。 钱穆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史上,文字和语言的统一性,大有裨于民族和文化之统一,这已是尽人共晓,而仍应特别注意的一件事。”“要明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扩大在广大的地面上,维持至悠久的时间,中国文字之特性与其功能,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亦当让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其磁石般的魅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