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词汇该不该入词典?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西宁晚报 马可唐/整理 参加讨论

    【围观】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2015年的热词和流行语进行了盘点。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词、流行语在不断产生。日前,一项对2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对此,网友及公众各抒己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观点1】不妨为“网络语言入词典”设置“门槛”
    梁家毅:不难看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飞速发展,未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语言将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面对迅猛传播的网络语言,与其掩耳盗铃、视而不见,不如将其专门编入词典,扩大字典容量,以供不了解网络用语的大众参考,起到解决网络语言交流沟通障碍的作用。
    时下网络语言铺天盖地,层出不穷,但其毕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一些语言具有很强的场景性、偶然性。其生存的空间与时间也极为短暂,就像流行歌曲一样红极一时,却往往随着网络关注度的降低而烟消云散。而词典作为工具书,兼有规范性和严肃性相统一的属性,所以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把网络语言收归“典”中。窃以为,教育部门和国家语委不妨制定“网络语言入词典准入细则”,设立网络语言准入门槛,使得编入词典的“网络语言”经得起考验,为大众所接受。
    一者,看它是否全民通用,也就是说看这个网络语言“红不红”;二者,可以设置时间门槛,也就是说,入选要看它是否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积淀,是否具有生命力。总之,有了“网络词汇入词典”的准入机制,就能进行科学评估,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语言中精选有价值的语言符号,使词典更具权威性。
    【观点2】网络词汇为啥就不能进词典
    黄帅:网络词汇进入词典会损害汉语纯洁性?近年来,如此质疑不绝于耳。虽然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但依然有很多人以“捍卫汉语”的立场批评网络语言“入侵”。其实,我们没必要对“生猛”新词大惊小怪,网络语言进入词典是语言发展的趋势,不仅不会损害汉语本身,还会助其与时俱进。网络语言并非都是肤浅的,经时间淘洗,网络语言的精华会留下来。不少网络词语颇有意蕴,反映了年轻人的精神状况。
    网络新词也是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造词方法和经典词语一样,或来自典故,或通过简缩、变形。比如,“打酱油”“躲猫猫”等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同样是表示无奈,“呵呵”“然并卵”等词来自变形或缩写。一些词不仅在网上被使用,还进入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即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也曾经是遭到质疑的新词、怪词。比如,“社会”“政治”“阶级”“经济”这些词都来自外语,是日本用汉字翻译西语的成果。互联网文化也给汉语带来类似的变更,面对新事物的冲击,理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固步自封反而有损汉语的博大和兼容。
    【观点3】网络词汇是否入词典没那么重要
    朱昌俊:重视网络词汇,是否非得要通过将其纳入词典的方式来表现?网络词汇与传统词汇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忘;比如传统汉语中的新词一般是通过入选词典而被加以确认,从而逐渐被推广使用,但网络词汇却无需词典“加持”,而更多源自自发式生长。因此,纳入词典,已无多少必要。
    相较于以“入典”方式来体现对网络词汇的重视,应该看到,语言的纯洁性,都是相对的,只要它符合社会使用需求,契合时代文化背景,新词即是对原有语言体系的丰富而非破坏。比如,网络语言的流行除了具体的网络场景外,其最大特点便是“省力”与“效率”,而这正是语言规律中的一条强势原则。
    除了交流,语言也是思想的外壳。不可否认,当前一些网络词汇,确实给人以浅薄甚至粗鄙的观感。然而,一个词汇的生命力有多长,其语义与现实到底存有多大冲突,或许只能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内才能得到公正的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