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那样顿悟,还需基础理论有突破 从事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表示,要回答“人工智能离创造力还有多远”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创造力?对于人脑的创造力问题,心理学和哲学界还没有统一理论。“如果我们希望有朝一日人工智能可以媲美人脑的创造力,就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神秘化,用‘悟性’‘灵感’来解释创造力,而是应更深入地研究人脑创造性思维的机制。” 研究表明,大量创造性思维和隐喻、类比推理有关。门捷列夫借助扑克牌来探寻已知元素规律,做梦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就包含感性隐喻和类比推理。计算机程序如果能模拟这种过程,就有可能具有更大的创造力。而且,计算机运行速度快,对研究目标永远专注、永不疲倦,一旦按照创造性程序运行,其结果可能是惊人的。 “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要取得革命性突破,应该对创造力本身及其算法做更深入的研究。这涉及3个学科:心理学、概率统计学和哲学。”徐英瑾说。可以预见,软件机器人将进入更多原本属于人的工作岗位,但如果要从事创造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则有待基础理论的突破。 谈到这一进程的社会影响,贺樑认为,当一部分岗位归属机器人后,被取代的人力完全可以转移到新的岗位,就像工业时代到来后,大量农民转行当了工人那样。徐英瑾表示,机器人进入各个行业后,可以“倒逼”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而不能按部就班,“所以这未必是件坏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