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邯郸学什么步?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港 参加讨论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说的是:燕国寿陵有一个小青年,来到赵国都城邯郸,看到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学了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家。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是庄子驳斥名家公孙龙的话。邯郸学步虽然未必实有其事,但古人走路的姿态需要专门学习,恐怕不完全是杜撰。
    当然,古人学走路可能不完全是为了好看,而是另有原因。
    《礼记》专门记录周代的规范礼法,多与人们的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有关。其中的《曲礼》篇专门讲举止,其中有许多关于走路姿态或方式的规矩,如“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为人子者……行不中道”,“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向)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方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必视下。”“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趋”就是快步走,但有的场合又不可不趋。另外,“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连上哪个台阶,先迈哪只脚都是有规矩的。
    以上只是举例,更多的繁琐规定,足以让人头晕目眩。这样多的关于走路的礼法,不经过学习掌握不了。贵族青年,必须得先从走路学起。
    学习走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鸣玉佩。
    玉是古人品质、身份的标志。玉佩在身上,不仅能看到,还能听到。《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将将”就是人走动时佩玉互相碰撞所发出的声音。《礼记·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穿好衣服后,还要复检一下自己的容貌,听听佩玉发出的声音,然后才能出门。《礼记·玉藻》又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通过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扬”等手的动作,使玉发出的声音类似《采齐》《肆夏》的节奏,这个佩玉发出的声音,想必是极好听的。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就是以佩玉发出的声音喻水流声音之美。
    走路既要讲礼,又得让佩玉发出类似音乐的和谐中律之音,这样的功夫,不经过一定的学习,是掌握不了的。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