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丹士林这个外来词,在汉语中曾是颇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是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天津,古都北平,秦晋大地的渭河、汾河流域,还是粤桂赣闽的客家村落,都能听到一开始感到有点拗口、有点神秘的四个字——阴丹士林。 阴丹士林既指来自德国的一种染料,也指用这种染料所染成的布。这个词之所以如此流行,主要原因是人们爱穿这种布料制作的衣服。当然,穿阴丹士林衣服的人们境遇迥异,请看—— 因做阴丹士林广告而被称为“阴丹士林小姐”的影星陈云裳高唱“云想衣裳花想容,请购阴丹士林布”,自然是大有进益。而在赵丹的笔下,他第一次见到的周璇,穿的是一件淡蓝色的阴丹士林旗袍,足登平底带襻的黑皮鞋,向他和其他几个明星怯生生地深深鞠了一躬。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写出她作为北平的女学生对阴丹士林的喜爱:“它的颜色比其他布,更为鲜亮,穿一件阴丹士林大褂,令人觉得特别干净、平整。比深蓝浅些的‘毛蓝色’,我最喜欢,夏秋或春夏之交,总是穿这个颜色的。” 而作为老北京的老舍则在《骆驼祥子》里,道出差不多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事情:倒霉的祥子碰到散兵游勇,不仅新买的洋车被抢去,连身上的衣服鞋帽也被扒走。祥子痛惜他的洋车,也会不时想起“自己原来穿着的白布小褂与那套阴丹士林蓝的夹裤褂,那是多么干净体面”!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左翼作家陈荒煤有一件趣事:当掉丽尼特地给他买的阴丹士林新长衫,去看嘉宝的电影。丽尼的夫人因此而发了一顿脾气。(陈荒煤《一颗企望黎明的心——回忆丽尼》) 在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的学生汪曾祺注意到他的异性同学“都是一身阴丹士林旗袍,上身套一件红的毛衣”。(汪曾祺《七载云烟》) 《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这个曾经流行的外来词,并指出它音译自德语“das Indanthren”。而在德语中,这个词为德国化学工程师勒内·博恩(1862—1922)首创。 1901年,就职于德国巴斯夫公司的博恩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一种蒽醌类染料。这种人工合成染料当年就在德国专利局登记。它最初用的就是博恩专门为其新造出来的这个德文词。此词由两个术语“斩头去尾”合在一起而成(Indigo+Anthrazen=Indanthren)。 这样复杂的化学专业术语,一般并不为非化学专业的德国人所知晓。倒是在中国,由这个德语化学术语音译而成的“阴丹士林”,一时却成了妇孺皆知的流行语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