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哲学与科学的联盟,实现哲学与科学的对话 这里,实际上有一个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哲学论辩的问题。平心而论,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有这样那样的哲学论辩,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人工智能事业发展的几十年过程中,重大争论如影随形,从未停止。除了有逻辑学派与心理学派、符号加工假说与联接主义之争以外,还有计算机是否能够表达语言的争论。当然最尖锐、最关键的莫过于“人工智能能够超过人类智能”之论辩。在诸多的争论里,有的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的,有的则是涉及哲学原则了。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冷静地探究这种论辩产生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同观点是非得失,遵循“百家争鸣”的方针来探讨有关问题。 在前面提到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若干争论问题》一文中,数学家林建祥先生所举出的德雷弗斯,是一个颇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德雷弗斯是一位对人工智能持怀疑态度、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在他写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中,虽然他对计算机功能的预言做出尖刻的讽刺,后来被技术的发展所纠正,但他也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使人冷静地看到计算机的局限,推动人们去寻找解决技术难题的办法。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事情,林建祥先生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计算机的实践经常提出非常深入的哲学问题,必然能丰富哲学的思维。而哲学问题的切实讨论,也定会对计算机的应用发展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 这里,就涉及到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问题了。人们通常认为,关于哲学家和科学家建立联盟的主张是列宁最早提出的。其实,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Dideror,1713~1784)就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狄德罗在《对自然的解释》(1753年)一书中写道: 有一些,在我看来是有很多仪器而很少观念的;另一些则有很多观念而根本没有仪器。真理的利益将要求那些思考的人终于肯和那些行动的人结合起来,以便使思辨的人免得从事运动;使操作的人在他所从事的无限运动中有一个目标;使我们的一切努力彼此联合起来并且同时被导向对付自然的抵抗;以及使得在这种哲学的联盟中,每人都充当一个适合于他的角色。 很明显,狄德罗在这里所说的那些“没有仪器”的“思考的人”,指的就是哲学家;而那些“很少观念”而又有“很多仪器”的“操作的人”,指的就是自然科学家。他在这里已经十分明确地使用了“联合起来”,“哲学的联盟”这样的提法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的是哲学理论家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在知识上、学术研究上的“相互补偿”。他说: 正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都不可抗拒地被迫注意理论的一般结论一样,每个研究理论问题的人,也同样不可抗拒地被迫接受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在这里发生某种的相互补偿。如果理论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是半通,那末今天的自然科学家在理论的领域中,在直到现在被称为哲学的领域中,事实上也同样是半通。 1971年,美国曾经召开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的讨论会,会议曾经向全国科学基金会提出了一份总结性的建议书,其中指出,“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们都对同一问题进行过讨论,但这两组人员之间都没有重大的交往”。(《外国自然科哲学摘译》,1976年第2期)这个状况非常值得深思。当人类文明处于早期,古代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还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当然不存在两者的联盟问题。但到了近代,在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并独立起来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联盟问题,就具有现实性,并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联盟关系就愈来愈加重要。今天,现代科学正朝着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消除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对立,在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包括管理科学家)之间,建立密切协作的联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