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戛纳的“戛”读错了也是一种“复古”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北京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又开始了,最热闹的却不是电影,而是戛纳的红毯。在这一年,大小明星们好像找到了一条有魔力的红毯:只要走在这里,60米的路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走上五分钟;只要走上这里,通稿中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自己写成“全球瞩目”的“国际巨星”。 
    理直气壮地蹭红毯,好像就是这几年的事;理直气壮地把戛纳读成Gānà,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再早几年,人们谈到戛纳的时候,好像都要把读音含混过去,一会读成Gānà,一会读成Jiánà,没个定数。最怕说话的时候一不留神被较真的人抓了个现行,让人家掏出《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翻到“戛”那一页,指着字典说:“你看,戛只有jiá一个读音,你读错了!” 
    戛纳的戛到底读什么?去百度上随便一搜,能看到不少有相同疑惑的人。人们的普遍感受是,字典里只有jiá一个读音,可是日常使用戛纳这个词的时候,却又会读成gā。这个问题的尘埃落定,归结于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在这本字典里,“戛”这个字明确收了两个读音,一个是熟悉的jiá,比如“戛然而止”;一个是gā,专用于“戛纳”这个地名。 
    为什么字典会为一个字新增或者改变读音呢?最常见的理由听起来很无奈:误读的人太多了,只好将错就错了。就拿戛来说,是谁最早把法国地名Cannes翻译成戛纳已经不得而知,但早在新华社80年代发行的最早版本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里,这个地名译名的规范形式就是“戛纳”。如果字怎么写定下来了,应该怎么读呢?从语言现实的角度来说,戛纳的戛应该读成gā,这样和法语的语音更为接近;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说,又应该读成jiá,毕竟在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之前,戛只有jiá一个规范读音。如果服从语言现实把地名的Ca-译成gā音,那么又该用哪个字呢?《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一度出现“戛纳”“嘎纳”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戛纳”符合译名规范和习惯,但是不符合读音规范;“嘎纳”符合读音规范和现实,但是不符合译名规范,何况这字说实话也少了一些美感。到底保字还是保读音?真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最后,现实和习惯的力量压倒了规范的力量,既保留了“戛”字,又让“戛”读作gā有了依据,终于得以两全。 
    如果说戛纳的例子只是帮助一个漂洋过海无处安放的外来词觅得新居,谈不上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分别,那么下面这几个例子就是真正地“将错就错”了。要说年代久远些的,癌症的癌本应读yán(“癌”和“岩”其实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可现在读成了ái;要说最近刚发生的例子,呆板的呆本应读ái,可是大家都读dāi,于是字典吸纳后者为规范,ái反而被踢出队伍了。再过几十年,角色的角从jué变成jiǎo、召集的召从zhào变成zhāo,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这么一个段子说,一位妻子在家听广播,听到一则报道后她赶紧给丈夫打电话说:“老公啊,我刚听广播上说,高速公路上有一辆车在逆行,你千万要小心啊。”而丈夫回答道:“哪是一辆啊,我看有好几百辆车都在逆行。”在这个段子里,唯一一个逆行的人并不自知,还以为别人都在逆行;但在语言的现实中,如果真的发生大多数人都在“逆行”的情况,坚持正确方向的人恐怕会被孤立成真正的“逆行者”,整条道路也得随着大流改变行进的规定方向。 
    这可不是语言不讲道理不懂规矩,而是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语言是人使用的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归根到底,人可以利用工具,却不会为工具所用。对于一个读音、一个词汇的使用,如果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没错,那语言就会敞开胸怀吸纳接受,不在乎有多少条言之凿凿证明其错误的理由。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说得人多了,谣言也会成真;语言也是这样,说错的人多了,错误也会成规范。 
    话题又回到戛纳。戛读成gā也不算“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的命运和上面那些遭遇误读的字音差不多,本义是“事出有因”,现在常用来表达“无中生有”的意思)。就像是今年在时尚界流行的刺绣、流苏、方根等等复古风潮一样,把戛读成gā也是一种“复古”。戛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大概是kat,接近今天的gā,但是随着语音演变,入声的尾巴丢掉了,读音和声调也慢慢起了变化,演变成了现在的jiá。如今借着戛纳的风头,gā披着复古的外衣,带着舶来品的实质,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