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明星为卖点的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掀起了“占领客厅”运动,在电视节目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传统文化类节目在电视产业和大众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而又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在高收视率的强势节目的边缘下,一些文化类节目被挤出黄金时段,成为“夜猫子”和“非上班族”深夜消费的文化甜点;另一方面,在观众“快速娱乐、快速快乐”的浮躁心理驱使下,有些相对平实需要耐心品位的文化节目被视为“慢节奏的异类”,游离于热门电视节目市场流行趋势之外,被沦为不受待见的弱势群体。如何在保证文化品质的同时降低对节目理解的难度,使节目的文化内涵轻松外化,继而走出阳春白雪式的尴尬,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对观众的收视黏性,是传统文化类节目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不可否认,综艺节目是电视台收视率与效益的强大保障之一,但由于其赖以生存的新颖性要素被无度地“借用”甚至抄袭,导致了综艺节目的“短寿”现象,由此也常被冠以“快销品”。当前,各类造星选秀节目、婚恋交友节目、真人秀节目、益智挑战类节目往往高调诞生,热闹非凡,但最后都难逃明日黄花的命运。相形之下,部分传统文化类节目则相对长寿不易“速朽”。原因之一是有些文化类节目通常基于节目本身的文化内涵出发,并非一味迎合观众的娱乐快感,因此比某些娱乐节目更为“细水长流”。这些具有一定价值存在、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的节目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视文化生态多样化的需求。 比如,《汉语桥》是一档相对畅销的节目,它为推进汉语学习热潮、传播树立中国国家形象架起了相互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但是,在文化生态多样化的创新型社会,再长久的节目也应与时俱进,如果节目一成不变、固步自封,仍以开播之初的样貌存在,势必会被抛入历史的垃圾箱。正是基于这种危机感,《汉语桥》这种老品牌节目在今年暑期档改头换面,以时下最热门的真人秀+纪录片+游戏竞技的混搭面貌问世,重塑节目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使节目中所蕴含的人文追求与时下观众的文化需求相结合,首次尝试用户外真人秀的形式来处理外国人学汉语这一题材,从传统文化中“另辟”出一条本土原创的“蹊径”。 此外,《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最爱中国字》等文化类电视节目也逐渐走出迷恋境外引进节目的模式,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利用和开掘上形成了不少好的创意,大大提升了文化类节目的市场占有率。 比如《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对中国古代汉语进行“咬文嚼字”、品位汉字之美的方式,带领观众徜徉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中,共同领略汉字的魅力,为汉字文化节目的脱颖而出开辟了收视蓝海;《最爱是中华》将传统文化揉开又整合,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学、文物、民俗等文化要素的关注,挖掘出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节目在担当传播中华文化责任的同时,对形式与内容进行了“精雕细琢”和大胆创新,让一档传统文化节目不仅深刻,而且有趣,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些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原创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对“中国电视缺乏创新力”论断的有力回应。 尽管传统文化节目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但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传播潜力,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是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今,电视荧屏的文化类节目的播出体量逐渐有所增加,甚至有些还上了黄金时间,这是一件大好事。至少在身份的合法性上,部分“文化”被重新安放上重要位置。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文化类节目开始走向文化与娱乐的结合,既重视文化的深度,又重视形式的创新、观众的参与。在综艺类节目席卷暑期档,占领收视红海的当下,传统文化类节目正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占据收视蓝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