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书、互联网等各类出版物中,网络语言使用量剧增,出现了在汉语言中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滥用语言文字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甚至形成了某种语言公害。如果任由网络语言侵蚀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空间,会造成我们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河南出台实施的《办法》,对规范语言环境正当其时,应该说具有很好的规范和示范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也要看到,一些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符合语言发展的趋势,进行适当规范和引导,会给汉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丰富汉语言的多样性、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 事实上,一些特定的网络语言已经被一些字典吸纳,成为了意义确定的新词语。 笔者想说的是,对于网络语言,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堵了之,更重要的是应该采取一种既宽容又审慎的态度来对待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 网络语言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了现有语言在网络交际上的不足,使语言发挥出了更为广泛的交际作用。网络语言如果能经历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为社会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 因此,在规范网络语言使用的同时,相关部门不妨成立专门机构,每年定期对“网言网语”是否具备了进入公共媒体、国家机关和学校课堂的条件,进行一次评判和吸纳,给网络语言以转正的机会。同时,通过吸纳网络用语,使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够真正地与时俱进。毕竟,公共媒体、国家机关和学校课堂的语言与网络中活生生的语言不能永远隔着两重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