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中的古语词“髈”读若“胖”(pàng)。《玉篇》上说:“髈,股也,胁也”。《补正俗字编》说:“脚腿曰髈。此吴语”。望文生义,这肯定是个和肢体有关的词。 在上海话中,通常指大腿,即股;但有时也指小腿,或用“脚髈”泛指腿部。《现代汉语词典》中,除将髈字注为膀的异体字外,认为在方言中该字仅指大腿。这是不对的。沪上俗语说:“髈酸腿软”,就是泛指腿脚酸软,未必专指大腿。还有耳熟能详的“夹忙头里髈牵筋”,指关键时刻节外生枝。鲁迅先生为之作序的清代滑稽讽刺小说《何典》有段描写:“那刘打鬼正想要跑,不料夹忙头里髈牵筋起来,弄得爬滩弗动,寸步难移。”书中注曰:“夹忙头里髈牵筋:指事情在进行中突然发生意外。髈牵筋:小腿抽筋。”1930年编印的《嘉定县续志》说:“俗谓股为大髈,胫为小髈。”足见此髈指腿可大可小,殊能通用。至于胁的部位,应在腋下至腰上,当不在上海人所说的髈的范围内。 《南开语言学刊》2011年第1期有篇题为《汉语义位“腿”“脚”比较研究》的文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各地方言对髈的使用:“‘髈’只见于除金华外的吴方言,上海和杭州在表示普通话‘腿’义位时用‘脚髈’,崇明和苏州用‘髈’。在表示‘大腿’义时,温州用‘脚肚髈’,宁波、杭州、上海用‘大脚髈’,崇明和苏州用‘大髈’,丹阳用‘大髈髈’。在表示‘小腿’义时,宁波、杭州、上海有‘小脚髈’的说法,上海、苏州和崇明说‘小髈’,丹阳说‘小髈髈’”。 此外,上海人把猪肘子称为“蹄髈”。走油蹄髈、冰糖蹄髈、酱蹄髈都可算是本帮名菜。老上海人还把人的两胯之间的档部叫做“髈豁档”或“髈豁朗档”。《吴歌巳集》有歌云:“妮姐河里汏衣裳,螺蛳沿到髈豁档。” 当然,现在很少有人再用这个髈字了。蹄髈被写作蹄膀,髈牵筋被改为脚抽筋。为求广纳而趋同,在趋同过程中必然有所扬弃和忘却。这本是语言进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