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肌动理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2015年第2期 陈忠敏 参加讨论

    中国俗话有“十聋九哑”之说,就是说绝大多数耳聋的都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其实哑巴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缺陷,不会说话是因为耳聋,听不到语音,没有言语的刺激。19世纪中叶Alexander Melville Bell[1]了解到这一点,为聋哑人设计一套“可视语言”(Visible Speech),他根据发音的解剖生理构造把每个音(元音或辅音)画成可视的发音图,让聋哑人看图发音,可是Bell没有认识到语音反馈在语音发音中的重要性,所以这种对聋哑人的发音教学是失败的。即使是正常人,如果在没有言语环境中生长,过了言语习得的最佳时机(critical period/sensitive period),以后说话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道理很简单:因为听不见,所以说不出。可见,言语发声与言语感知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既然语言中说和听有这么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可以反之亦然,即:因为说不出,所以听不见?这个命题使人想起语音感知的“肌动理论”(motor theories)。 
    肌动理论的最早版本叫analysis-by-synthesis theory,上世纪50年代末由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Kenneth N.Stevens和Morris Halle[5]提出。他们认为听者是根据自己的发音来分析和感知外来的语音信号的。Haskins实验室的科学家Alvin M.Liberman等人[6]也在差不多的时间正式提出Motor theory这个名称,以后Liberman等人[7]对Motor theory又做了重大修改。基于语音感知和声学特征缺乏一致性(lack of invariance)、语音声学信号的不可切割性(non-segmentability),以及语音传送信息的相对高效性(the relatively high efficiency of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他们也认为听者“雇佣”自己声腔大小的信息以及自己的发音运动特性,直接对外来语音作出分析和解码。Stevens和Halle提出的analysis-by-synthesis theory和Liberman等人提出的Motor theory都强调听者是根据自己的发音动作来对外来语音解码和感知的。 
    这一假说当时由于缺乏脑科学及神经解剖科学的证明,曾遭受很多科学家、语言学家的责难,如Ohala[10],以至于Stevens[13]本人后来也放弃自己提出的假说,转而支持语言感知的听觉理论(Auditory Theories)。Liberman等人的肌动理论版本虽经过多次的修改,但是也没有阐述此一理论的神经解剖学机制,所以也处在理论的假说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脑科学及神经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人脑的语言认知研究及相关理论进入活跃期。基于神经科学的语言认知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和神经科学界的重视,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自己语言认知的认识。其中Watkins等人[9:12:14;15]的一组研究成果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了语言感知和语言发声的紧密关系,从根本上奠定了肌动理论的神经生理机制。Watkins等人的研究虽然只涉及语音感知的脑神经机制等相关问题,但是其研究结果对整个语言学将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摘自《外国语》2015年第2期P.15-24,全文名称“肌动理论和语言认知”)   
    作者简介: 
    陈忠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实验语音学、历史语言学、汉语方言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