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山西晋语量词“个/块”的地理分布特征(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语学报》(武汉)2014年 余跃龙 参加讨论

    五 结论
    邢向东等(2012)考察秦晋沿黄河28县市的语音面貌,提出“秦晋两省方言,南北差异大于两岸差异”,侯精一(2013)在考察第三人称代词类型特征的地理分布时,也提出晋语沿河方言有“横向贯通,纵向阻隔”的特点。黄河对秦晋两省晋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阻隔作用,黄河两岸晋语的演变“趋于同步并行态势”(邢向东2009)。王临惠(2003)也提出汾河流域汉语方言是“纵向贯通,横向阻隔”。本文认为黄河流域的“横向贯通,纵向阻隔”、汾河流域“纵向贯通,横向阻隔”与秦晋两省地理面貌有关。山西省西有吕梁山脉,东有太行山脉,两山之间夹成一条从北向南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由一连串盆地组成,从北至南由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相连,构成了贯通南北的天然通道,我们称之为“盆地通道”。汾河发源于宁武管岑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古交、太原、清徐、祁县、介休、霍州、洪洞、临汾、侯马,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是山西省最长的河流,汾河流经县市大多位于“盆地通道”之中,属今山西晋语核心地带和汾河片腹地,汾河两岸方言表现基本一致。吕梁片方言位于吕梁山西侧,与东侧的并州片有明显的语音差别(侯精一、温端政1993)。太行山西部的上党片被太岳山与太行山所环抱,位于长治盆地之中。大包片方言点位于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包围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特色。五台片方言点则位于恒山山脉和五台山、系舟山阻隔之中的忻定盆地。可见,山西内部的方言形成大多与山川的阻隔有很大的关系。再看,黄河流域秦晋两省沿河方言,由北至南并无山川阻隔,两岸方言一致性较强。我们将黄河东岸边的山西方言与西岸陕西晋语各点比较发现,晋方言各片之间高度一致:陕西神木方言属晋语五台片,量词读“块”类读音,与忻州、定襄等方言点相同。府谷读音与原平、五寨同读“个”类读音,符合五台片读音特点。佳县属晋语吕梁片,其促化读音与临县、离石、柳林相同。宜川、韩城、合阳属中原官话关中片,其读音与汾河片西部相同。由此可见,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晋语“个/块”类读音一致性很高,未因黄河的阻隔而不同。量词“个/块”的扩散轨迹表明,山西境内山脉对方言扩散有重要的阻隔作用,河流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呈现出“山川阻隔,河流无碍”的扩散特征。⑧
    本文曾在日本熊本学园大学外国语系研讨会宣读,并根据匿名评审专家和石汝杰、冯良珍、王为民、黄晓东等先生的意见做了修改,谨致谢忱!
    
    ⑥以上9个方言点代表区域均为方言使用人口密集、本地居民占优势的地区。
    ⑦吕枕甲(1990)《运城方言志》记载:运城市主要人口集中在两个盆地,北部涑水盆地,海拔在400米上下,中南部运城盆地,海拔在300~400米之间。
    ⑧本文语料主要来源说明:1.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社科院出版《山西方言志丛书》;2.《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40种)(乔全生主编);3.石楼、方山、黎城、潞城、沁源、灵石、繁峙等点读音由研究生提供。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白静茹老师、刘芳、王晓婷、赵雪玲等同学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白涤洲 1954 《关中方言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2]白静茹 2009 《吕梁方言的语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步连增 2011 《南方汉语中量词定指现象来源初探——以桂南平话为例》,《语言研究》第3期。
    [4]陈庆延 1996 《晋语的源与流》,《首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5]高亚楠、吴长安 2014 《从显赫词类的扩张性看量词“趟”的语法化历程》,《古汉语研究》第2期。
    [6]侯精一 1999 《现代晋语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7]—— 2002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 2013 《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汉语方言类型特征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层次——以第三人称代词“他”为例》,《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9]侯精一、温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0]李修仁 1985 《山西年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1]刘勋宁 1995 《再论汉语北方话分区》,《中国语文》第6期。
    [12]吕叔湘 1985 《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
    [13]吕枕甲 1990 《运城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4]乔全生 2008 《晋方言语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15]钱以垲 1710 《隰州志》,清康熙49年刻本。
    [16]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 2010 《山西省地图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7]沈力、冯良珍、[日]中野尚美 2013 《用GIS手段解读混合方言的成因——以灵石高地为例》,《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8]史秀菊 2004 《河津方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王临惠 2003 《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邢向东 2002 《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1]—— 2009 《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中国语文》第2期。
    [22]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 2012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3][日]岩田礼 2009 《汉语方言解释地图》,日本:白帝社。
    [24]—— 2011 《论词汇变化的“非连续性”——类音牵引和同音冲突二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25]张纪仲 1992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6]张淑渠、姚学瑛 1770 《潞安府志》,清乾隆35年刻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