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简介: 魏晖,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文字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语言政策、高教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4年重大项目“语言文字能力建设与文化强国的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章主要从语言资源观角度,借用企业战略管理资源学派理论,剖析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认为国家语言能力可以从普及力、生命力、开发力、管理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文章指出我们应当树立语言资源的观念,既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也要重视语言资源的获取、加工和管理,更要重视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引言;二、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三、国家语言能力的构成;四、国家语言能力的评价;五、提升国家语言能力若干建议。 文章首先简述了企业战略管理资源学派理论的基本观点,该学派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各种资源的价值不同,因此针对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等种种特性,必须进行有效的配置、开发与利用。这里的资源是指,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控制的能够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要素,包括资产、潜力、组织过程、信息、知识等,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章将语言看作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社会资源的基本特性,比如社会性、继承性、流动性、价值差异性、不均衡性、稀缺性和可开发性,另外还具有共享性、种群衍生性、地域和生态关联性等。 接着,作者对国家语言实力与国家语言能力两组概念进行对比,剖析出国家语言能力更为深刻的内涵。文章指出,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实力的重要基础,前者突出内部要素禀赋或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是一种内生性的能力,而后者强调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汉语的传播力作为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应当属于评价国家语言实力的范畴,而不属于国家语言能力范畴。通过层层离析,作者认为国家语言能力应当是指国家分配和管理国家语言资源的效率,是一种突出内部要素禀赋的内生性能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 在明确了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之后,文章从国家语言资源以及不同资源相互组合的角度来观察国家语言能力的构成。文章指出,国家语言资源大致包括四大类:语言本体(知识)资源、语言应用资源、语言学习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由于这些语言资源的种类及两项、多项组合的情况繁多,这也增加了国家语言能力构成的复杂性,但总体来看,国家语言能力至少包括八个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及水平,国民掌握语种的数量及水平,各语种人才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分布,翻译能力(可翻译的语种、翻译速度和质量),语言资源库的可开发性及开发效率,语言学习资源的可利用性及利用效率,语言信息处理能力,管理社会语言生活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国家语言能力内涵及构成成分的认识,作者又对国家语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尝试,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定性分析,指出国家语言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考虑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及水平(简称“普及力”)、语种数量及其活力(简称“生命力”)、语言资源开发状况和水平(简称“开发力”)、管理社会语言生活的能力(简称“管理力”)四个指标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各项一级指标又可下分几个二级指标,如图表所示:
至于各级指标如何计算权重,二级指标是否可以继续划分三级指标,仍有待进一步分析。 最后,借助上文所搭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作者从四个一级指标的角度对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从提升普及力角度来看,应坚持把握需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继续提高普通话普及程度和水平;第二,从提升生命力角度来看,应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政府引导,培养大量双语和多语人才;第三,从提升开发力的角度来看,应加大投入,协同创新,提升语言科技竞争力;第四,从提升管理力角度来看,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语言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本文刊于《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婷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