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图书馆古籍保存状况堪忧 在中江县图书馆3楼,四大排樟木书柜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提醒着人们这里是古籍的保管场所。馆长邓丹说,这些樟木书柜是2008年耗资13万元购买的,“以前古籍就放在一楼,四川天气高温潮湿,很多书都发霉、被虫蛀了。所以县里专门拨款买了防虫的樟木书柜,把书搬到3楼。但即使这样,我们馆15930册古籍,90%仍存在破损情况。” 中江县副县长梅彩玲说,县财政比较紧张,每年拨给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只有5万元,没有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目前县图书馆只有2名古籍修复人员,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毁坏的速度。 “这种情况在县级图书馆是非常普遍的。中江县的情况算是好的,其他县级馆更差。”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是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专家组成员,他说:“县级馆基本都做不到恒温恒湿,又缺少灭虫除尘的专业设备,又没有专业的修复人员,古籍普遍出现发霉、虫蛀、酸化、絮化、粘连等现象。”李国庆介绍说,在南方的古籍保护中,首要是杀虫。“古籍在修复前必须进行冷冻杀灭虫卵,否则即使暂时修复了,环境没改善,过不多久还会被虫蛀,白费力气。”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是一家民营古籍修复专业企业,近年来为数十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等公藏单位和私人藏书家修复古籍6000多册,碑帖拓片400多幅。中心主任彭德泉说,有的县级馆古籍就打包放在地上,既没有整理上架,也没有保护,破损情况触目惊心。在某县图书馆的书库里,他发现了一个大筐,里面装着像废纸一样的破损古籍和碑帖,心痛之余,彭德泉把其中一些带回了修复中心,“先不谈给多少钱,我先帮他们修起来。”在修复中心,记者看到一些等待修复的画册和古书已经遍布虫蛀的小孔,用手轻轻一碰,就会有书屑掉落。 与县级图书馆简陋的条件相比,省市级图书馆的情况就好很多。广汉市图书馆有1.4万余册古籍,在县财政的支持下,已经修复了2000多册。尽管如此,副馆长董晓玲说,修复速度还是不够快,一册古籍修复起来短则几周,长则数月,耗时费钱。在南充市图书馆,记者看到古籍保存在专业密集架里,周围摆放着中药防虫包,书库内还安装了空调和除湿机,尽管古籍也存在虫蛀破损等情况,但要比县级馆好得多。 安州区图书馆馆长史荣说,现在馆内古籍还是放在铁质书架上,也想改成樟木书柜,但测算了一下,40个书柜约需200万元,而市里每年给安州区图书馆的古籍保护经费是3万元。 古籍普查、修复人才严重匮乏 公藏单位古籍人才匮乏是导致古籍保护现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