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数据库建设研究面临新任务(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社会科学报 耿雪 参加讨论

    寻求更大兼容性
    实现数据库建设的长远规划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尽可能避免数据库重复建设,寻求不同数据库间更大的兼容性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如何实现数据库更为长远的应用?规范数据库建设的标准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青年学者赵思渊表示,虽然是各自在做数据库,但还是要找到一些共同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下,设计数据库时建立一个共同的数据标准或数据结构标准。当资料整理到一定程度时,将这些数据库连接起来,这可能会对中国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潘威认为,标准规范不只是编码标准规范,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产品的规范都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包括数据标准和工作流程等。当然,标准规范的建立未必一蹴而就,目前更应该鼓励更多尝试性、探索性的工作。
    为了能够包容不同的信息,让数据库能符合更多使用要求,夏明方特别将数据库设置成开放式,每个环节都有窗口以接收使用者的反馈,未来的数据库使用者也能够通过设定的方式完成纠错、补充等进而实现对数据库的完善。这种被学者称为“众筹”的框架为数据库的完善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数据库建设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紧密协作的工程。赵思渊认为,数字人文的理念引导了数据库建设和开发思路的转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不再是被动选择既有的数据库,而是参与数据库建设的过程,数据库开发过程也成为其研究的一部分。潘威表示,在史学相关的数据库建设中,应该建立历史学者和计算机学者真正有效的合作。
    建立数据库文献学方法论
    数字人文是近20年新兴的交叉学科概念。这一概念在历史地理学、历史学尤其是经济史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实践,这些实践也带来了学科发展的新思考。
    随着数字人文实践的扩展,更多分析工具应用于文献整理与解读。赵思渊认为,历史文献数据库不仅是传统史料的载体或“仓库”,其本身也将日渐形成一种独立的文献形态。历史文献学对传统史料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处理方法。数据库作为一种新的文献形态也应当具有针对性的文献学方法论。他认为,对元数据结构的考辨可能成为这种方法论的核心。
    数据库建设对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除了为研究者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资料检索外,数据库还为不同学科开展对话提供了更多可能。对研究者而言,数据库还能够拓展研究者的视角,避免研究走向碎片化。
    此外,在数据库的使用和建设过程中,问题意识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数据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使用数据。在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项目组成员徐力恒看来,数据库建设和海量的电子资源引领研究者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数据库建设和问题意识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