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光明日报 郑永春 参加讨论

    由于在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日前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这位一直对科普寄予很大热情的青年科学家,一直在思考:科学家在开展科学传播时有哪些顾虑?在体制机制上面临什么障碍,如何破解这些障碍?
    中青年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中坚力量
    常有人问我:科研和科普会不会冲突?时间分配上有冲突是必然的;但我认为,科研和科普是一种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对科学家个体而言,科研做好了,顺便做科普不是难事。就科学整体发展而言,赢得公众和政府对相关学科的重视和支持,有助于增加经费投入,形成科研与科学传播的良性循环。
    在我看来,处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科学家有责任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但中国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中青年科学家。我曾到一所中学做科普讲座,学生们一直以为来的会是一位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长者。这种情况并不正常。
    中青年科学家之所以要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一是我们与科普的主要受众,即青少年有天然亲和力。中青年学者在年龄上贴近青少年受众,比较容易沟通。而且我们正处于科研一线,亲身经历更加鲜活,更容易吸引未来一代投身科学事业。
    二是中青年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最前沿,他们既能捕捉到科学热点,又能准确地了解公众对哪些科学内容感兴趣、希望了解哪些问题。而这恰恰是科普作家和媒体从业者很难同时具备的。此外,中青年学者创作的科普作品往往个性突出、观点鲜明,更契合青少年学生的“口味”。
    三是能熟练掌握多种传播技术,传播形式多样。我本人除了在传统媒体发表科普文章,还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同时也在熟悉虚拟现实、动画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和表现方式。从反馈看,这种主动出击、多渠道、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比常规的科普报告、单一的科普文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