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简介: 李亚楠,周小兵,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语言工具,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文章认为, 西方传教士对汉语的学习对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影响颇大,二者在声韵母、声调、注音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多相近之处。 文章结构:一、西方早期汉语教材中的汉语拼音方案;二、中国近代的汉语拼音方案;三、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四、汉语拼音方案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思考。 西方早期的汉语教材多为传教士所著,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中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开启了中文拉丁化的进程。最早的拼音方案是罗明坚和利玛窦合著的《葡汉辞典》,学经者杨福绵整理,其声母有23个,韵母有52个。文章指出,该注音体系是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其一,声母没有送气音符号;其二,同一韵母拼法不同;其三,一个字母代表多个音;其四,没有声调符号。而利玛窦与郭居静神父合作的《西字奇迹》之利氏拼音方案则弥补了落实方案中没有送气音符号和汉语声调的不足。 《西儒耳目资》之金氏拼音方案则更为严谨,合并了发音相近的声母,并且增加了韵母,其简单条理之处在于这一拼音方案只是用25个字母和5个声调符号就可以拼读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密迪乐拼音方案则是为当时的北京话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音标系统,包括提出辅音35个,单元音14个,复合元音19个,声调4个,这一套方案观察入微,将z、c、s、zh、ch、sh、r后面的元音用区别于舌面元音[i]的[ǐ]来表示。 威式拼音方案在密迪乐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对北京话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整理,其进步在于,其一,进一步将发音相近的音位整理归纳,减少了14个冗余的辅音音符;其二,从音色出发,设计与韵母[i]相拼的3个声母;其三,认为e与ê不同,e只能在复合韵母中出现;其四,进一步补充ng为韵尾的复合元音;其五,将声调标在拼音的右上角。 与传教士所整理的拼音方案不同,中国国内对汉字注音起源于“直音”“反切”法, 中国近代的汉语拼音方案主要是汉字笔画式拼音和拉丁字母式拼音两种。民国政府公布的拼音方案使用了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这一方案虽在汉语标准与统一和初等教育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这种形式不便于国际传播和学习。其后,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拼音方案又有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和《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这两个方案都比较“完善”,很大地促进了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 文章接下来在声韵调数量、韵母数量和具体注音形式三方面对现行《汉语拼音方案》与以往传教士的拼音方案、中国近代的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从传教士的利氏方案到中国近代的拉丁方案,声母和韵母不断减少,现行《汉语拼音方案》进一步减少了声、韵母的数量,且大大减少了二、三字韵母的数量;而在声调方面,其对声调的规定和罗马方案、威氏方案一样,都采取了四个声调,且二者的注音形式更为接近。同时文章提出,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创新之处有六点,包括:其一,创立了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声母因素的原则;其二,采用了隔音字母和隔音符号分隔字音;其三,用b、d、g、z等表示不送气辅音;其四,用“国际音域”的特殊读音j、q、x表示“基欺希”;其五,一个字母可以表示多个元音;其六,辅音字母r同时表示了声母、儿韵母、儿化韵的卷舌韵尾。 文章思考了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影响,认为汉字的拼音化不仅可以促进国家民族的内部交流,而且可以促进汉语和汉语拼音在国际上的流通和使用,未来在国际传播中,汉语拼音应该和汉语并驾齐驱,同时使用。 (本文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年11月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卓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