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机器人像“人”待何时?(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科学报 赵广立 参加讨论

    照着“人样”发展的机器人
    与服务机器人截然相反,一些工业机器人是先有人的功能,再越来越像人。
    封锡盛直言他不给水下机器人下严格的定义,只是打一个比方:“人类要进入海洋,要么就需要一个护甲,要么就要一个替身,这个护甲或者替身就是海洋(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大致经过了从载人机器人(HOV)到遥感机器人(ROV)、自主水下机器人(AUV)的发展历程。封锡盛介绍说,在载人潜水器出现以前,人类研究海洋只能从海面研究。随着载人潜水器的出现,人开始从内部进入海洋,这是一次颠覆和跨越;而人进入海洋以后,提出了研究者在水下的安全问题,因此出现了ROV。ROV作为人的替身替代了人们亲自进入海洋,使得远离海洋的人们也可以研究海洋,这是又一步的跨越;而当AUV出现的时候,机器人能进入的海洋范围大大扩张,如今跨大西洋、跨太平洋,甚至从南极到北极的各种自主机器人都有,称得上是第三次革命。
    结合水下机器人的演化发展,封锡盛提出设问:“水下机器人发展的进程说明了什么?我觉得是把机器变成了人。如果说早期的载人潜水器操作的是机器,那么到了自主的AUV的时候,操作的就是‘人’了,是一个机器人、机器变成了人。”
    封锡盛并非对“机器人像人”抱有某种情结,而是他觉得机器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要素在于,无论运载器、航行器还是潜水器,它们的运动功能实现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受“机器人”自身支配的一种行为。“如果看不到这个变化,只认为它们就是一个搭载设备,我觉得是片面的。”
    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和理解世界
    另一个迫切需要机器人“接手”的领域,就是病患或老人的护理。
    “我的母亲3年前去世了,她生了7个孩子,活下来5个,但是在她卧床不起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能够一刻不离地照顾她。我想,我们现在依靠子女照顾父母的传统思路已经行不通了。”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罗志伟在谈到健康机器人科技话题时诚恳地说,健康机器人或许是当下最需要尽快“人性化”的机器人门类。
    罗志伟透露,在日本,人均寿命减去健康年龄已经超过了10年,也就是说人们要花10年时间照顾老人。
    “现在老人院最繁重的工作就是给老人喂食。现在机器人可以通过简单的程序自动地给老人喂食,不过在做护理机器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比传统机器人考虑更多的安全性。”罗志伟说,当前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嵌入式的仿真,让机器人能够自主地或者学习人运动,让它像人一样安全、可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现在可以根据场景交互来完成它的‘自主’动作,应该说取得这点进步是了不起的,它会极大地促进机器人在感知真实世界中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在题为《人工智能的下一步会是什么》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将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机器以让其获得人类的知识、让机器人从一个完整信息发展到对非完整信息的处理,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步。
    “实现人工智能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想象力与创造思维,第二是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和理解世界,第三是最艰难的挑战——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与哲学也有关系——让机器具有自我意识、情感以及反思自身处境与行为的能力。”郑南宁认为,这是实现类人智能最艰难的挑战,因为这无论是对科学还是对哲学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探索领域”。
    “如果说机器有了,就能做到人机共存。”郑南宁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