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世界汉语教学》第29卷 李泉 参加讨论

    教材编写“三贴近”问题的讨论 
    近年来,面向海外编写的教材要“贴近外国人的思维、贴近外国人的生活、贴近外国人的习惯”的观点颇有影响,有学者甚至将其视为“汉语国际教育新思维”,主张要“认真推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刘英林、马箭飞,2010)。“三贴近”已然成为教材“国别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海内外许多赞同教材“国别化”的学者大都引此为据。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三贴近”理解为多从这几个角度考虑外国人的相关特点和需求,反过来思考如何结合外国人的“这些特点”来编写更有针对性的汉语教材,那么“三贴近”的原则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仅从字面来看恐怕还看不出这层意思,字面上表达的不是“考虑这些特点”借以编写更加适合外国人学习的汉语教材,而是教材编写本身就应直接去贴近外国人的“这几个方面”,如此则“三贴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很值得讨论的。 
    4.1 关于“贴近外国人的思维”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交际的工具,人类各民族的思维有一致性,所以语言可以学习、可以翻译,借助语言可以进行思想交流;不同民族的思维也有差异性,所以语言学习要注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语言翻译和语言交流有时会“词不达意”。因此,“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要克服本族人固有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接受新的思维习惯。王力先生说:‘要学好外语,很重要的事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等到自己说外语,或用外语写文章时,是用外语思想的,而不是用母语思想,然后译成外语说出来或写下来的,那就是真正彻底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了。’”(赵金铭,2014a)事实也正是如此,海内外第二语言教学界,都把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思维当作教学的一个过程性和终极性目标;而作为衡量外语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正是看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用目的语思维方式及其语言表达方式来思维和表达。这样看来,要求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要“贴近外国人的思维”的观念就有些难以让人理解,为什么要贴近外国人的思维?怎样去贴近呢?恰恰相反,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要贴近的是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这符合语言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 
    4.2 关于“贴近外国人的生活”问题 
    “贴近外国人的生活”对海内外的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都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是编写国别型教材。“在国外非目的语环境下使用的教材,内容上要恰当地结合国别文化以及当地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生活,进行国别化、当地化处理,以便凸显教材内容的民族化和国别化双向取向,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文化沟通作用,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李泉,2012:9)对于编写在华学习者使用的教材,也要适当贴近外国人的学习生活和在华生活。这是因为:语言学习的理想状态是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因此,海内外的汉语教学特别是语言学习的初中级阶段,设计一些“汉语学习、周末安排、购物、租房、旅行、上网、去饭馆、选专业”等贴近学习者生活的话题,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然而,这种贴近要适当适量、要精打细算,而不能时时处处都去贴近。因为语言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目的语知识和能力体系,以及与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要素和内涵,不能为了贴近学习者的生活而过于“打乱”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此,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真正应该贴近的是汉语汉字本身的知识体系以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国情、文化和历史。如果极尽可能地去“贴近外国”,那么他们很可能只会用汉语来表达学习者身边的事、自己国家的事,而无法更多地了解中国人、中国事情,因而难以跟中国人进行有效的书面和口头交际。 
    4.3 关于“贴近外国人的习惯”问题 
    这里的“习惯”究竟所指为何还不很确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风俗习惯还是其他什么习惯?不管是哪一种意义上的习惯,如上文所言,都要适度恰当、精挑细选,并以有利于汉语教学和学习为旨归,以尊重学习者的文化风俗和规避学习者的文化禁忌为要务。这是各种类型外语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不单单是对国别型教材的要求。“语言即生活”,学习语言也是体验一种生活。汉语学习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学习和体验汉语表达习惯的生活,一种感知和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生活。比如,法国中学生在学唱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时,不能理解:为什么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为什么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为什么愿她那只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他们认为这是暴力、变态,不是爱情。(李泉,2012:152)如果多数法国人也是这么认为,则正说明中法文化上的差异,因为中国人不会认为这是暴力、变态。因此,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就更有必要借此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隐喻方式、爱情表达方式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语言文化内涵。 
    4.4 本文主张教材编写应“一体现,三贴近” 
    国际汉语教材的编写应该“一体现,三贴近”:体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教学法,主要贴近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适当贴近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有限贴近海外学习者的生活和有关国家的文化。其中,“一体现”即要求教材编写应该体现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相关要素的特点及其常规的教学法和教学理念。“一体现”既应系统和全面,又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三贴近”是指教材对话、短文和课文及话题以中国内容为主,以人类共通的内容为辅,而学习者的生活和相关国家的内容则应是少量的。 
    汉语缺乏形态而注重意合,省略现象颇为常见,量词和虚词数量多且难以掌握,汉语声调重要而难学;汉字是语素文字的唯一代表,是一种类型独特的文字(吕叔湘,1985),最大缺点是“见字不知音”,汉字的构成和书写方式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汉语和汉字的关系不同于其他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李泉,2013a),各类补语的教学、“把”字句、“了”的教学,等等,是各国学生普遍性的学习难点和重点,教材编写应突出和加强这些内容的教学。赵金铭(2014b)总结了附丽于汉语的一些教学法思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声调教学)妈麻马骂,汤糖躺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整体识字,先认后写”、“结构组块,词组本位,精讲多练”,教材编写同样应该体现这些适合于汉语汉字特点的教学理念和原则。 
    教学内容应贴近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兼顾中国的国情、文化和历史,这应该是编写汉语教材的基本原则。英语、日语等作为外语的教材内容主要都是目的语国家的现实生活、文化和历史。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为了了解和表达这个国家的“内容”,而不是通过所学语言来了解和表达学习者自己国家的“内容”,至少在学语言阶段应该如此。此外,外语教材也应涉及一些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以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环保、污染、贫富差距,以便于语言学习和交流。当然,面向海外编写的汉语教材也要贴近学习者的生活、融入学习者国家的有关“内容”,意在凸显教材内容特别是文化的双向沟通和比较,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前提是要“适当、有限和必要”,而绝不是越多越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