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由正反语素构成的双音并列副词在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上的共性,即它们的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复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可以置于句首,也可以置于句中。这类词在语义上都表达了一种无条件义的语气,较为强烈。文章还着重讨论了它们具有这些共性的原因,指出产生这些共性的动因是因为它们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由最初的表时空义的名词转变为表语气义的副词,而空间隐喻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总是想要以最经济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在不断地赋予旧有的常用的词语新的语义语用功能。可见,语言是时刻在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这和人们对世界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北大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2]崔希亮(2001)《语言理解与认知》,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董正存(2008)情态副词“反正”的用法及相关问题研究,《语文研究》第2期。 [4]胡明扬(1996)《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5]黄伯荣、廖序东(2002)《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雷冬平(2008)《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李 宏(1999)副词“反正”的语义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8]陆俭明、马真(1985)《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10]蒋 宁(2006)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语言应用研究》第3期。 [11]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33卷第4期。 [12]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3]苏向丽(2008)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14]武 果(2009)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5]闫文文(2009)也说“好歹”的语法化,《安徽文学》第8期。 [16]杨万兵(2006)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17]姚占龙(2008)“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18]张谊生(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 [19]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