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越发展,社会的失业率就会越来越高,机器将抢夺人的饭碗呢?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工业浪潮来袭之时,一大批农机农具便代替了大部分农民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自然开始了“工作大迁徙”。正如松尾丰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现在才刚刚开始,在每次取得进展的时候,总是有些工作会消失,但是也一定会有新的工作诞生。”当然,为适应新的变化,原有的体力劳动者必须主动向技能型,甚至是知识型转变。跟不上时代变化者,必然面临的将是越来越艰难的生活,以及逐渐被拉大的贫富差距。 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变革不可避免,与其恐惧人工智能对现有社会结构的冲击,不如主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百变待兴的世界,正在呼唤新一代的“智能”英雄。松尾丰在书中以“眼睛的诞生”对生物生存带来的好处类比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个人、企业、社会的“传感系统”,我们拥有了无数的信息接收源,可以高效搜集、处理各种数据,据以指导现在、预测未来。 相对于互联网+,利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即“人工智能+”将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有报告指出“在全球化结构变化的进程中,需要将个别的优势跨越行业、组织、市场、技术领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进行培养和整合,由此形成引领全球浪潮的力量”。“情感机器人”的产生,便是人工智能与居家护理,甚至心理抚慰工作的有机结合。 人工智能在技术上迈出一小步,在产业发展上可能就会迈出一大步。正如蒸汽机、电力技术从发明初始,到广泛、深度应用,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一样,截至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所及之处,应用开发也仅仅是触及了皮毛,其在应用领域的拓展需要更多创新实践者去不断探索。此时,在互联网时代慢半拍的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弯道超车,那么作为生产制造大国的中国呢?我们并不缺乏技术创新的天才,缺少的恰恰是将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能力。 “人工智能”是否会反噬甚至是毁灭人类?笔者以为技术究竟是以天使还是魔鬼的容颜呈现在人间,主要取决于背后应用技术的人。就如同现代医疗技术、生化技术,可以治病救人,也同样可以伤人、害人;现代的军事技术,可以保护国家安全,但同样它也可以挑起争端,制造灾难一般,面对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我们需要做好的首先是约束自己,而后才是设定人工智能的“行为”边界。 (摘自《深圳特区报》2016年3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