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全球的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80多年前创作了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大侦探波洛如何侦破一起发生在豪华列车上的密室杀人案。这本小说后来被认为是“推理女王”阿加莎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这样一个纪录,令人充满疑惑,毕竟翻拍推理故事有天然劣势:若做较大改动,很容易弄巧成拙;如果不改,早就被剧透的谜底,会让这一类型丧失吸引观众的利器。但即便如此,也总有人偏向虎山行。本周五,最新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将与中国观众见面,能带来什么样的新鲜感? 小说IP化之路 时代不同,角色性格不同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所有改编版本中,1974年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电影版最为人熟知,其明星阵容之强大、表演水准之高,使之成为经典。片中大侦探波洛由阿尔伯特·芬尼出演,劳伦·白考尔出演赫伯德太太、肖恩·康纳利出演阿伯斯诺上校……十几个角色几乎每一个都是由巨星级的演员出演。这部电影既叫好又叫座,不仅在当年拿下3500万美元票房,还提名了6项奥斯卡奖,出演欧尔森的英格丽·褒曼最终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不过,看过这一版本的影评人韩浩月认为,如今回头再看,尽管这是一部类型化程度很高的悬疑片,但影片的价值其实也仅限于此,在艺术风格上没有太多造诣,文学含量也并不高,只能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一次改编。 如今,《东方快车谋杀案》又一次被搬上银幕。这已经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故事的第三次影像化——2001年它被拍成了一部电视电影,2010年的那部是以波洛为主角的电视剧中的一集。 为什么即使谜底早已剧透,《东方快车谋杀案》仍被多次翻拍?青年编剧徐然认为,从剧作角度来说,“阿婆”创造的这个经典的故事蓝本,可以不断被赋予时代意义。一方面,火车作为封闭、移动的空间,可以为动作悬疑等元素提供舞台;另一方面,火车又是一个公共空间,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不同背景的人浓缩在这一空间里,带着各自过往的故事,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戏剧张力。“即使每个人的个体命运是相似的,但因为时代不同,改编者赋予角色的性格与个性就可以不同。”徐然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