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人生的突破口 30年前。 一位扬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渡江来到南京,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报到。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将负责教美学。不过在他同事们的眼中,他与这门课有着天然的违和感。 因为,这个新老师的形象太糟了。 他的习惯是,每天要到凌晨才上床睡觉。当他早上走进课堂时,头发一定是乱蓬蓬的,而且哈欠连天,一上午萎靡不振。但只要到了傍晚,他就“活”过来了。这是他与那些调皮学生固定的踢球时间。每次进个球,就激动地大呼小叫。球赛结束后,一身臭汗趿拉着拖鞋回宿舍,有时候还受了伤,一瘸一拐地走在校园里。 很多人奇怪,这位邋遢老师每天晚上在做什么?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是个彻头彻尾的文青。从1987年工作起,他发现每天晚上有大量时间需要打发,便开始写作。那以后,不管生病还是过节,天天晚上至少写到2点。即便是白天,他也一直在琢磨夜里想到的东西,想着怎么把故事写好,就跟着了魔一样。 写了整整3年,没有一篇小说能够发表。一直到1990年末的一天傍晚,按理说,这个时间他应该在踢球,但那天难得没凑够人。于是,他便溜达到门口传达室,看看有没有惯常收到的退稿信。 还真有一封。拆开一看,居然是“用稿通知单”。他连着看了几遍,就拿着信在操场的跑道上不停地走,连着走了好几个小时,一直停不下来。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灿烂的人生开始了! 他就是毕飞宇。 30年后的一个早晨。 一大早,南京怡华酒店大堂,张静如约而至。 这两三年来,早起成了张静的习惯。当然,在她看来也是没办法,因为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这天下午,她要在南京郊区主持读书会活动,内容是关于“山西文化行走”的线下分享,上午要过去看场地,中午自己开车去接这次活动的嘉宾。 张静的职业是南京一家中型国企的财务,照理说,应该过着平静甚至平淡的生活。变化是从3年前开始的。那次,她约了20位朋友,找了一处免费的场地,举办了一次《小王子》的分享活动。然后,她用“read”的译音命名这个读书会:“悦的”。 慢慢地,张静开始不满足坐在一起分享一本书的传统模式,热爱户外活动的她想走出去。一次,她偶然读到费正清夫人费慰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书中大量引用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日记、文献与论文,让她萌发了跟随梁林脚步来一次文化行走的念头。 坐在酒店大堂,张静的声音很响:“我身边总有朋友不停地问我,你推荐什么书给我看啊,我应该怎么看书?其实我觉得他们丧失的不仅仅是求知的欲望,而是一种学习方法,边走边读可能是个好办法。”于是,张静把“读一本书,走一段路,认识一群人”定为“悦的读书会”的宗旨。 无论写书还是看书的人,都应该有个人生“突破口”,而这群人生活的南京城,提出申报“世界文学之都”,似乎便是这座城市的“突破口”。 早在2006年,南京就提出要成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2014年,南京市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了解到这个国际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评选,是继开展世界文化与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文化项目。这个评选设七大门类,分别是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 在南京看来,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最契合申报“世界文学之都”。而且,东亚城市至今无一获此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