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采菊登高望,秋高气爽又重阳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文汇报 陈晓黎 参加讨论


    
    (明)沈周《盆菊图》
    
    (明)唐寅《东篱赏菊图》
    
    (清)陈枚《重阳赏菊》
    明日,农历九月九,又到重阳节。九九重阳,又称重九、上九、登高节、阳数节等。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九;日月同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虽然历经千年,重阳节活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登高、赏菊、祈寿、驱疫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至今。如今重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也是全国的“老人节”。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重阳节的起源,和中国远古农耕文明有关,发轫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先秦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汉代时,九月九的皇家祭祀和宴饮活动从宫中流布民间,《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重阳节有求寿之俗,采药服食却病延年;还有大型饮宴活动,则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如《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由此,“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在唐代,九月初九这天被正式定名为重阳节。
    重阳节的节庆活动中,首推登高。《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相传重阳登高与上古时的射礼活动有关。那时,人们在秋忙之后,上山狩猎,采集野生食物,为过冬作准备,并由此而成为一种礼仪活动。经过漫长的迁衍,到西汉时,逐渐形成了登高的民俗,当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种活动就固定在九月九日。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云,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相传晋末诗人谢灵运还为了登高自制了一种登山的木屐,鞋底前后装有可活动的铁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李白曾有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宋两朝传下了大量写重阳登高的诗词,“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云淡山青,谷物金黄,人们阖家远足,登高山攀高塔,极目远望,寄情抒怀。而在民间,重阳登高还有避灾驱疫的意思。一是古人敬畏山神,在“九为老阳,阳极生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高拜山神,以求趋吉避凶;又一说是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称之为“小秋收”;还有一个说法来自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谐记》中的记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英、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重阳节这天,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是做重阳糕,祭献祖先。魏晋时代叫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据《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明代租佑的《居家宜忌》中载:“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在北方,九九当天,已出嫁的女儿要携夫婿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父母则要回赠糕饼,以祝福女儿女婿通达隆盛。《遵生八笺》《吕公忌》等书也同样记载了这样的习俗,将其列入九日事宜之中。由此可见,“糕”与“高”发音相同,九日登高食糕,寓意及第高中,步步高升。
    菊花延寿客,茱英辟邪翁
    如同说端午离不开屈原和粽子,说重阳则离不开陶渊明和菊花,重阳之日赏菊、饮菊花酒,便是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在文人墨客笔下,菊花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象征着气节和高洁的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为农,柴桑隐居。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写道:“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又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说的是重阳日无酒可饮,空对满园秋菊,作诗寄怀。南朝檀道鸾笔记《续晋阳秋》有一则记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官府中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此为白衣送酒,又有葛巾漉酒,李白《戏赠郑溧阳》诗云:“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陶渊明以农桑为乐,爱诗爱酒更爱菊。他的人品文章,是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典范,他们将陶渊明与菊、与酒、与重阳联在了一起。在后世诗词歌赋中,菊花甚至因陶渊明采菊东篱而获得了“篱菊”、“篱花”之名。后人效仿陶渊明,不但有重阳赏菊,还有宴饮诗会,直追菊痴陶渊明的意趣。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品类繁多,千姿百态。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被看作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泡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同样的还有茱萸,香味浓厚,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是两个最高的阳数重合,也是物极必反的起始,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借茱萸以辟邪求吉。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以御初寒。”人们或者以茱萸插头,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无比尊崇,将其尊为辟邪翁。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煮酒烧红叶,持螯切嫩姜
    自唐代开始,重阳又添了吃螃蟹这一习俗。唐代前期,沧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渍,是为贡品;中唐开始,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淮、江南一带的稻作农业得以开发并逐步成熟,到宋朝,随着南宋定都临安,螃蟹著名产地也从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遍及江南。到了明清,螃蟹已成为一种与南方、尤其是江南的意象勾连在一起的美味,吃法也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
    重阳节正值蟹汛,所谓九月团脐十月尖,螃蟹正肥,新酒菊天,对菊持鳌,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阳一趣。
    唐代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诗序:“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宋代陈造的诗 《招郑良佐》:“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元代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明代唐寅《江南四季歌》:“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郑板桥《菩萨鬘·留秋》里说“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曹雪芹《红楼梦》在大观园里安排下一场螃蟹宴,诸芳持螯赏菊,又是“喃喃负手叩东篱”,又是“口齿噙香对月吟”,林黛玉“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只有美味的螃蟹才对得起重阳佳节。
    在民间,“九月九,湖蟹过老酒”,家家户户持鳌饮菊酒。在长三角一带,重阳节这天还流行夜作酒,城镇的商店和作坊,东家要在重阳节晚上宴请店员和劳工,这顿晚宴也称为“螃蟹酒”或“茱萸酒”。因为重阳过后,日短夜长,伙计们干活要到天黑才得下工。清代蔡云 《吴欲》 一诗写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孔庆镕在 《扬州竹枝词》 里说:“紫蟹居然一市空,买来声价重青铜;东翁为劝茱萸酒,过却明朝上夜工。”江苏丹徒的谚语道:“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至于做夜工的时间,要一直到清明为止。《金陵岁时记》 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
    由此,就像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相延成习,积习成俗,螃蟹也成了重阳节的美食标配。
    迎寒戏竹马,登高放纸鸢
    在重阳节传承至今的2000年里,除了登高、祈寿、驱疫、赏菊、食糕、宴饮之外,各地还有各种民俗,甚是有趣。
    戏竹马逐疫
    长江中下游一带,重阳日有小儿骑竹马的风俗,将一根竹竿骑在胯下,奔跑跳跃。《江南志书》说,铜陵县“九月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官山神,民间置糍糕颁食,互相遗馈,戏竹马逐疫。”可见这种游戏的意义在于驱逐灾疫。有些地方又把骑竹马叫作“迎寒”,很可能是由迎接霜雪之神而演化来的。
    放纸条插重阳旗
    重阳节正是天朗气清的时节,旧俗中有放纸条、竖重阳旗的游戏。《江南志书》说,常熟县“九月九日,儿童以五色纸接为条,长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户间,曰放纸条。若登浮图、山颠,有携至五十余丈者。”
    重阳旗则是把五色纸剪成斜角式,连缀成旗,竖在院中。也有的人像《金陵岁时记》中记载的那样,把五色纸镂刻出花纹,中间嵌上“令”字,插在门前。
    纵牧
    春秋两季,天气温暖,流弊少,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时放牧,以寻觅野食。安徽怀宁、广西隆安、甘肃平凉等地有民谚道:“九月重阳,散放牛羊。”又道:“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放风筝
    《凤山县志》说,“九月重阳,为登高会,童子竞放风筝,如鸢,如宝幢,如八卦河洛图,缚小藤片,能因风作响,惟夜或系灯其上,官禁止之。”
    (本版图片选自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