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日趋增强,正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创造着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然而,在充分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深远意义之时,我们还应当思考,在当代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立足点是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当代先进文化? 我们如果缺乏立于当下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将会流为思古之幽情,成为无力应对现实和外来文化冲击而只能暂避一时的“精神慰藉所”,创造未来新文化的自信与活力也将会因缺乏当下的根基而无以真正挺立和激活。 当代的中国,正为文化强国的理想所激励而奋力前行。当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视,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有力,当世人基于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惊叹而越来越瞩目于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日益增长。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我文化的确信,文化自信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基石,也是一种从容应对不同文化间交流交融交锋的价值底气,是文化维护自身安全、彰显自身特性的第一道思想屏障。因此,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日趋增强,正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创造着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 然而,在充分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深远意义之时,我们还应思考,在当代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点应当确立在哪里? 当下的文化自信主要以悠久辉煌的传统文化为指向 当下国人日渐增强着的文化自信的特征之一,便是以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传统文化为重要指向。文化自信中的这种特点,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出现于美国学者亨廷顿的笔下,他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财富像权力一样也被看作是优点的证明及道德和文化优越性的显示”。亨廷顿以经济发展为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性条件,同时也努力从文化角度寻找经济成功的内在奥秘。在这两种视角的结合中,他从整体上描述了东亚人在其经济上获得成功之后对其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及其文化自信的复兴,也具体论述了中国的情况。他以“赞美儒教是中国进步的根源”来描述当时中国复兴着的文化自信。 亨廷顿对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解读显然包含着他的误读,但是,他所点出的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自信心的恢复与增长则从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其时中国文化自信恢复中的重要特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更大成功,随着文化意识在当代中国更为普遍地觉醒,文化自信以对传统的自信为重要内容这一特征,已经更加明确地展现出来。诸如,对传统文化优秀资源的珍爱、回采与利用,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参与和投入,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热潮中已经日益清晰地响起国学热的琅琅书声;不同区域在对文化优势和强势地位的追求中,文化传统越来越成为人们借助的历史资本和发展资源;在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也往往作为“中国元素”的基本载体而盛装出行;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民族精神弘扬、核心价值提炼、精神家园构建、文化产业振兴等的探讨之中,如何深度开掘传统智慧的当代意义更加成为无法绕过的重要话题…… 的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传统既是孕育新生事物的母体,也是人们借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的重要资源。而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持以高度的自信,则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承扬的认识前提,是新的文化建设能够立于文化发展已有历史高度之上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但也曾在不小的范围内出现过虚化历史和视传统为历史的包袱、前进的阻滞的现象,并将对传统的离弃奉为文化开新的门径,文化发展的进程也因之而留下了不少发人深思的经验教训。就此而言,当下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新确立,应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尚未普遍形成 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文化自信虽以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重要内容,但其基点却应牢牢地立在当下。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强调“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也特别指出,“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可见,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如何处理文化自信,文化发展中古与今、传统与当下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思想便是文化的发展既要尊重历史,更要立足当下。 将文化自信的基点立于当下,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并非为了文化上的自我情感满足,而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当下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承古开今,推动新的文化创造,成就新的文化业绩。在文化发展中,只有现实的、生动的当下实践,才是唯一的活水源头,才是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外来的交汇点。优秀传统通过当下的转化而得以新生,美好未来通过当下的实践而得以奠基;外来影响通过当下的消化而得以择用,本土特性通过当下的创造而得以弘扬提升。只有立于当下的文化自信,才是核心性的文化自信。如果缺乏立于当下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将会流为思古之幽情,成为无力应对现实和外来文化冲击而只能暂避一时的“精神慰藉所”,创造未来新文化的自信与活力也将会因缺乏当下的根基而无以真正挺立和激活。古往今来,大凡处于文化强盛时期、立于文化发展制高点上的民族和国家,无不表现出对当下文化及其发展的高度自信。 当前,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觉自信还未普遍形成。如,“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学术研究中,一些人“对本土思想资源的强调,往往只是对于中国古代思想资源的‘回忆’……强调古代观念的超前性和对于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潜在地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性判断”而回避“中国当下的经验和对这种经验的创造性思考”。正因如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如何不断推动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普遍增强,便成为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形成和强化人们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自信 增强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形成和强化人们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成就、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与文化发展前景的自信。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毛泽东曾经深情而又豪迈地宣告:“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有过凯歌行进,也步入过误区徘徊,当下正以新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6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文化建设成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发展进步的思想条件、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作为物质实践的精神成果深深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各方面。对这些文化建设与发展成就的自信,是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看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中国文化还并未处于强势地位,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对此,提升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影响和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生生不息的文化创新和创造。既看到我们在文化创新创造方面的任重道远,又对我们实现文化创新创造持有充分的勇气和自信,这同样是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推动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普遍增强,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的梳理和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领域所实现的新发展、取得的新成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研究和宣传,让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得以借助贴切有形的载体获得精细的传播、明晰的展示;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践行,以高度的价值自信支撑文化自信。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因为只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才能最终练就人们文化自信的新品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若干问题研究”成果,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特稿】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中国教育报 合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