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金岱:《西游记》与中国的第一次“西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金岱 参加讨论

    朋友们,周末好!非常有幸来到“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和大家一起切磋文化问题、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西游记》为什么走不出东亚?
    我今天的讲题是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一部作品——《西游记》,这部作品大家一般认为是儿童作品,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孩子们从小到大一直都看,现在每年暑假都放。我的孩子从一两岁一直看到现在快30岁了,暑假只要有《西游记》他还是看一看,总认为这是小孩看的东西。但为什么还要讲《西游记》呢?我是觉得《西游记》是很特别的。我心里常常怀着一点妒忌,英国的《哈利·波特》发行那么广泛,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在中国也有很多的读者。《西游记》在中国当然没有人不知道,在日本也是挺受欢迎,但是它基本上没有走出东亚。不是说西方不知道,只是不怎么受欢迎,所以我心里总是不平,《西游记》这么好的作品,西方人就不怎么知道呢?
    我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西方人对东方的了解不够。《西游记》里有很多的东方文化——佛教、道教、儒家无所不包,而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东方人的文化了解还太少。现在中国有孔子学院把中国的思想传播到西方去,但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东方文化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向世界提供的。第二个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权在西方,暂时还不在中国。虽然现在中国已经是第三经济体甚至马上就是第二经济体了,但是文化的话语权还差得太远,所以就赶不上西方。第三,更重要的是《西游记》其实和《哈利·波特》不一样,它不是一部通俗小说。以前我们把它搞错了,总认为它是给儿童读的通俗小说,很好读,没有什么稀罕的,里面没什么东西的感觉,其实它和《哈利·波特》不一样。《哈利波特》那个是纯粹的通俗小说,《西游记》则完全不是通俗小说,而是一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宗教内容、哲学内容的作品,不是那么好懂的,它是从六、七岁到六七十岁都还能看出很多东西的作品,所以西方人很难懂得个中奥秘。这么一想,我的妒忌就打消了,老外不知道是因为他看不懂。
    一直以来,对《西游记》的解读非常地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宗教小说,说《西游记》是对佛教的弘扬。《西游记》的确是佛教故事,宋明都有讲史、讲经还有说书的传统,特别是明代。《西游记》应该是从讲经开始逐渐到说书,将佛教的故事引申到说书的过程中来。说它是弘扬佛教也未尝不可,它确实就是佛教的故事。但是,《西游记》在漫长的演化历史过程中,尤其是经过吴承恩这样的大手笔点石成金以后,它已经远远不再是讲经的宣传佛教思想的小说。
    第二种说法是神魔小说。有一位佛教大师曾愤然不平地说,“《西游记》与其是在弘扬佛教,不如说是在颠覆佛教,它完全不是佛教小说,而是一部神魔小说。”认为《西游记》不仅不是弘扬宗教、佛教教义的,反而是颠覆佛教教义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西游记》是反抗小说。在革命时期这个说法非常地流行,尤其是到了五六十年代《大闹天宫》这部电影出来,把《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单独地挖出来做成一部电影,非常好看,但是它实际上是把《西游记》“阉割”了。到了文化革命的时候变成了完全的造反,它主要就是反抗压迫、反抗剥削、反抗统治者、反抗玉帝,就变成了一部反抗小说,它的主题是反抗阶级斗争。
    第四种说法是游戏小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艺术形式向审美转型,有人说《西游记》什么都不是,不是什么神魔小说、宗教小说,纯粹就是一部游戏小说,就是写着好玩的,只不过是艺术上比较高超而已,当时非常地流行,因为应和了文学的审美走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文学有点逃离政治功利的趋势,过去文学和政治绑得太紧了,文学是政治的传声筒,后来不干了,不跟政治玩了,只跟文学玩,所以《西游记》就变成了只跟自己玩,就变成了游戏小说,纯粹只具有审美形式的意义,这是又一种解读。
    我的解读和前面的解读都不太一样,我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哲学小说,是一部诗话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它相当于在庄子这一脉的中国诗话哲学和寓言文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与西方相比,我认为《西游记》相当于莎士比亚,相当于但丁,尤其在思想史上相当于与笛卡尔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法国的笛卡尔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性至上的始作俑者,《西游记》恰恰在这个方面有一点类似于笛卡尔。佛教进入到中国一千年,是从魏晋南北朝进来以后到明代,产生了三个伟大成就,第一个就是禅宗,禅宗已经是使中国的佛教不再姓“印”而是姓“中”;第二个是宋明的心学,理学是以朱熹为代表,是“援道入儒”,而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是“出儒入佛”。所以它第二大成果是哲学上的成果,禅宗是宗教上的成果,心学是哲学上的成果,而第三个《西游记》则是文学上的成果。佛教进入到中国一千年的时候,它结出了三个伟大的文化成就,而这三个伟大文化成就都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难以想象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来认识《西游记》的,对于《西游记》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真正深入的从宗教、哲学、诗学各个方面的全面重新解读。下面我就从几个问题入手,看看《西游记》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西游记》宣示的人生哲理
    1.“紧箍咒”与头痛病。
    我们有时候会头痛,头痛大体上有几种情况,一个是感冒发烧了头会痛,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另一种是脑子里生什么东西,就是生理上出问题了;还有一种是用脑过度,想问题想得太厉害、太专注了、太用劲了头会痛。领导人经常说为了什么什么头痛,温总理现在肯定对黑煤窑头痛,让温总理头痛的事情应该还有不少,现在贫富悬殊之类的东西他也头痛。那时候讲朱镕基对农业问题最头痛,总之什么问题难、我们要花的脑筋多头就痛了。头痛在医学上解释是一种警告,是对身体的某种警告。由此我们可以想,孙悟空有时候也头痛,他为什么头痛?他不听话。唐僧就要念动“定心真言”就是“紧箍咒”,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就头痛得满地打滚,不敢再调皮捣蛋了。这是什么意思呢?“紧箍咒”究竟是什么?唐僧的“定心真言”到底是什么?我们把它化为日常生活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唐僧对悟空发出某种警告,“你不要胡来,你不要乱搞,你不要跟我调皮捣蛋,你得老老实实的跟我去西天取经”。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它就是这个意思,唐僧念动“定心真言”“紧箍咒”来警示悟空,就像我们的头痛警示我们一样,“你别再想了,你再想脑子就出问题了,就会出现失眠和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脑子不保生命就不保”。
    悟空是需要唐僧念“紧箍咒”来警示他,孙悟空在《西游记》中表征着什么呢?我们从《西游记》中仔细去读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西游记》经常讲“心猿”二字,《西游记》的标题、文章中经常出现“心猿”二字,它指的就是悟空。悟空是一个猴形,猴在我们看来是动物中最有智慧、最灵动的。如果我们仔细体察一下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心猿”是什么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非常地清楚,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心猿”,那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念头是什么样的状态?它恰恰就和猿猴一样,整天地川流不息,蹦蹦跳跳,一会东一会西,尤其我们的念头具有联想功能。我在这讲的西游,可能我现在脑子里多少万分之一秒就会想到我儿子小时候看西游,他说我就是悟空了。然后我就想到我儿子现在在干嘛,又会想到他谈恋爱没有,又会想我当年是怎么谈恋爱的。我对广州第一个最美好的印象就是流花公园,七十年代的流花公园到处碧绿的垂柳,我当时看到一个年轻的男孩子躺在椅子上,头枕在女孩子的身上,那个时候就是这个画面吸引了我,我也想浪漫一下。你们坐在下面恐怕也会想着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念头。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恰如我们的念头一样,一个筋斗就海阔天空了,时间可以上下五千年,空间可以上天入地。我可以想昨天美国发明一种卫星,一刹那什么都可以想起来。孙悟空腾云驾雾不像别人,别人腾云驾雾是老老实实地站在一片云头上,孙悟空不是,他一定是翻着筋斗云走的,筋斗云就是我们念头的象征。所谓悟空就是心猿,心猿就是念头。
    念头就是我们的联想,联想与我们的心,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脑有关系。在古代说心,佛家的说法叫“识心”,道教叫“识神”。所谓“识心”在佛教中指的就是人的认识之心,就是我们的理智之心。孙悟空在《西游记》里的功能是什么?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功能就是火眼金睛、看穿妖魔,什么妖魔鬼怪他一看就明白了,不管是扮作美女还是慈祥的老妇人,他一眼就能看穿。唐僧看不穿,但是悟空能看穿,能看清楚事物背后的原因,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什么都能够看穿,这就是人的认识之心、理智之心,说白了其实就是人的理性。在明代的时候,在还没有接受西方科学理性之前,所说的理性还是比较朴素的,还是没有分化的,但是它的功能已经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相当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火眼金睛、辨妖识魔、开山探路无一不是靠悟空,实际上无一不是靠人类的理性才能做到这些。所以说一部《西游记》要讲的故事就是关于人“识心”的故事,也就是关于人的认识之心、理智之心和理性的故事,是我们中国人在明代十六世纪的时候所认识的理性。那个时候西方也不怎么认识理性,中国人就已经相当深刻地洞悉了人类理性的意义。人类的理性由萌发到反抗到成熟,孙悟空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到他的反抗到成熟、结成正果成为菩萨,一部《西游记》讲的就是悟空的故事,就是“识心”的故事,就是认识之心、理智之心,也就是人类理性的故事。
    2.“唐僧肉”与立地成佛。
    关于唐僧有两个谜,我小时候看《西游记》就老想不通这个问题,无用的唐僧为什么要管理和领导万灵悟空呢?唐僧什么优点也没有,干嘛要领导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呢?这好像不合理,唐僧何德何能?这就是一个大疑问,我小时候老想这个问题。第二个疑问是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要吃唐僧肉,说吃了唐僧肉可以成佛和长寿,为什么吃猪八戒的肉不能成佛和长生,咱们天天不是吃猪肉吗,其他的肉也行,为什么非得吃唐僧肉?所以我老想不通这个问题。所有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都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我想通了,想通了以后特别高兴。
    百无一用是唐僧,没有火眼金睛,什么都不会干,就是念两句经,还老是做老好人,弄到悟空受委屈。我儿子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一看到悟空受委屈他就哭,觉得唐僧就是一个糊涂蛋。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唐僧也有他的可爱与可敬之处,唐僧面目端庄安详,内心一定非常地清净、坦荡,这些都是他的可爱之处,这些内心的清净坦荡都会浮现在脸上来。而且他永远面带微笑,我们看到的如来佛的形象也就差不多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他是柔弱无功,但是他意志如钢,他向佛取经的意志百折不挠,无人可比。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不管什么的诱惑对于唐僧来说全都不在话下,就是一心取经。如来有一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唐僧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什么都没有,什么欲望都放得下,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西天取经,所以唐僧虽然是百无一用,但是同样具有他的可爱可敬之处。
    唐僧在《西游记》里的这样一种形象——面带微笑、面目端庄安详,这样一种状态是什么?很显然这就是信仰之心,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本心”,“本心”与“识心”是相对的,是一个二元结构。唐僧就是“本心”,他就是“本心”的象征,唐僧是向佛之心、信仰之心,甚至他就是佛本身,什么是佛?我心即佛,你具有坚定不移地向佛之心你就是佛,唐僧就是佛。“本心”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佛教修的就是“本心”,就是修信仰之心、向佛之心,修成佛。东方宗教没有唯一神,任何人都能成佛,这是东方宗教的特点。你只要有向佛之心你就是佛,我们在座每一位只要你们有向佛之心,你们就是佛,问题在于你的意志是否足够的坚定。在了解了这些之后,两个谜就解开了。
    在人类中世纪(广义上西方有中世纪,中国也同样有),中国在现代化和启蒙之前,我们的信仰、信念是高过我们的理智、认识和理性的,我们的理智、理性永远是信仰的奴仆。当然中国的信仰比较复杂,它不仅只有佛教,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把唐僧看作是佛教的信仰,可以看作是中国各种各样的信仰都可以,不一定要单一的去看这个问题。在中世纪来说,不管是西方的中世纪还是中国的中世纪,还是中国现代性发动之前的时代,信仰永远是高居于理性之上的。儒家信天,天的代理人就是天子,信天子、信皇帝就是信天,再有智慧也是天子的奴仆,所以再怎么无用的唐僧都必须是万灵悟空的领导。
    所有想成佛的人都想修到“本心”,有些调皮的就想找捷径,中国一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这样一个方便法门。
    但是佛教告诉我们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想要修到“本心”,想要真正地拥有一颗信仰之心、向佛之心乃至终至于成佛,这是一个漫长的、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经过了八十难到西天取了经往回走。观世音掐指一算这些人少一难,不行,得让他们补上这一难。所以他们取了经回来以后,成了佛都可以腾云驾雾了,观世音却让他们从天下掉到地下来,补上这一难,这一难可不是小事情。所以《西游记》在这方面秉承佛教的原理,就是我们人毕生的修行,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指的是人的一生都有多种多样的磨难,人生经历的磨难太多了,在你闭眼之前都说不上要经历什么样的磨难。但是你内心想要立地成佛,想要走捷径,把“本心”吃下去。像我们现在的科学幻想,将来咱们不用吃饭了,把所有的能量都变成一个药丸子,生下来的第一天起就把这个吞下去,以后就不用吃饭了。所以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想把唐僧肉吃下去,他们都是天上佛的坐骑、童子和仆人,都想成佛,都想长生,所以他们就下凡想吃唐僧肉,把唐僧肉一吃,不就成佛了,修行多苦啊!去年我到敦煌,修行的人就坐在洞窟里面壁,多少年都是这样,那个地方在沙漠里水都难得,什么都没有。修行是多苦的事情,咱们好酒好菜而且还有美女,把唐僧抓来一煮,就可以长生了,多快活。所以妖魔鬼怪要吃唐僧肉就是个个都想立马成佛,因为唐僧就是“本心”,就是佛。这么一想,这个谜就解开了,从来还没有人解开过这样一个谜。实际上一部《西游记》所要讲的就是“本心”的故事,人的“本心”、信仰之心、向佛之心,如何才是正确的成佛之路的故事,这是《西游记》的第二个层面。
    3.唐孙大军与五位一体
    经历过文化革命或者看过文化大革命的小说和历史的都知道,那时候满地都是战斗队,最多的是“千钧棒战斗队”,因为孙悟空就是造反。毛主席语录的第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所有与造反有关的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顶尖人物,《西游记》不是一个造反小说,但是把它挖出来一块,说孙悟空是造反。但我们仔细想想看,《西游记》里的这支取经大军的领袖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孙悟空在这里起的作用非常大,寻山开路,遇水搭桥,什么都是他干,如果把唐僧取经的队伍取名为“千钧棒战斗队”不合适。按照当年“刘邓大军”称呼法,唐僧是精神领袖,孙悟空是行政长官,唐僧是信仰之心,悟空是理智之心;唐僧是终极关怀,悟空是事事关心,就是这么一个结构。过去一句话叫“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唐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就是悟空了,咱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有这两面?人之一生取胜之基本法则就是这两条,一要唐僧、二要悟空,少一个都不行。
    唐孙大军中并不止这两位,还有八戒、沙僧和白马。八戒的象征意义是最容易理解的,人之一生食色二欲是最大的事情。猪八戒第一好吃,到哪里都要找吃的;第二是好色,在天上就调戏嫦娥,下凡了到高家庄就强娶民女。但是八戒也很重要,人的一生没有食色二欲是不行的,这也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猪八戒就是人之一生食色二欲的象征,广泛一点就是所有欲望的象征。
    沙僧是什么呢?“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沙僧是挑担子的,他的性格最听话,叫他干嘛就干嘛,老实厚道。人之一生什么东西最听话?我们的手足最听话,叫你举手就举手,叫你抬脚就抬脚。但如果你指挥耳朵试试看,叫你的鼻子动一下动得了吗?如果叫心跳快一点或者是慢一点行吗,或者叫血液跑快一点慢一点行吗?如果肚子现在好饿让它不饿可以吗?人的植物神经是最不听话的,你越想干什么它偏不给你干。还有我们的情绪,有时候就不知不觉地哭了笑了,有时候看电视剧哭了笑了,我根本就没有指挥它这样,我们的理智根本管不着,我们能管的就是手和脚,所以沙僧就是我们人形体的象征,最好指挥,他永远挑担永远没有怨言。
    还有一个人物,过去的研究从来都忽视了这个人物,那就是白马。它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白马是龙王之子,在龙宫里因为谈恋爱不顺利,老婆背叛他,一怒之下就乱来。碰见观世音把他变成唐僧的坐骑去西天取经,然而到了他的家乡海边,他还冲下龙宫跟奸夫打了一架。白马就是心猿意马中的“意马”,“意马”说白了就是情绪情感的象征。我们人的一生中情绪和情感是极难控制的,什么东西来控制我们的情感呢?在中国道家、儒家、佛教哲学中,都有一个基本思想,尤其在中国思想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以“理”化“情”,用理智来控制我们的情感和情绪。白马第一要唐僧来骑,也就是信仰骑住情绪;第二,要悟空来牵,牵住这匹白马,就是理性也要管住情绪。《西游记》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悟空有个官位叫弼马温,在古代的传说中什么东西能够“避马瘟”,就是能够让马不发瘟病?就是猴子,所以猴子就是来管马的。悟空到了玉皇大帝那里,玉皇给他派了差事就是做一个管马的,他很不高兴,其实那是一个很大的官。人有三个事情,欲望要管住,情绪要管住、念头要管住,管住这三样东西人就健康了。让猴子管住马这是很大、很了不起的官,孙悟空自己还搞不清楚,还觉得官小了。白马就是我们人之一生情绪、情感的象征。
    现在我们把《西游记》中的五个人物都一一揭开了他们的面纱,看清楚究竟想要说什么了。那我们就知道《西游记》这部小说不是宗教小说、神魔小说、反抗小说、游戏小说,这些都不是。以前还有人说这四个人主要是团结一心,军民团结一家人,他们说的也是对的,但不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五种因素的协调,和谐、团结、秩序的架构。人生终极的价值和终极目的就是要控制我们的理智,理智是没有方向的,用今天哲学的话语就是工具理性,它没有方向、没有价值。所以我们的信仰之心、价值之心、信念之心,人生的终极目的就要来领导我们的理性。我们的理性是要牵制我们的情绪、情感,同时指挥我们的欲望和我们的行为。唐僧主要的功能就是领导悟空、领导理智,所以他要念动“紧箍咒”,一定要经常警示理智,不要太过分了,你要朝着我给你指示的方向前进,你要是瞎动脑筋就会出问题,就会起不到作用。悟空要领导白马、牵制白马,他还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另外他还得指挥着沙僧,行为得服从理智的指挥。从人生哲理的意义来讲,这五种因素的合理架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要处理这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哪一个关系脱离了五个因素的架构就会出问题。比如说欲望过度了,贪官出来、腐败出来。前一段时间听到一个新闻,问一个4岁的孩子长大想干什么?回答说长大要当贪官。这说明我们社会的毛病大了,个人的毛病也大了,欲望成了第一号因素,贪官前赴后继就说明我们的社会生病了。如果我们的情绪不听使唤,情绪太过分了,也很容易出问题。二次大战我们看得很清楚,国民的情绪出了问题。不是所有的德国人民都不是好人,而是他们的情绪出问题了,被引向了不正确的方向,脱离了理智的控制,也脱离了正确的方向。日本也是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民应该都是好的,如果说整个国家人都是坏的是不对的,而是情绪出问题了。行为要是不听使唤也不行,你瞎走、瞎弄、乱来一气也不行。所以我们人之一生五种要素要合理的调配,社会的五种因素也要合理的调配,哪一种因素过度了,我们个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生病,这就是《西游记》哲学的基本含义。
    这个作品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告诉我们,其实最困难的就是修“本心”,不要以为一蹴而就可以修到,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用毕生的努力,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你抱着毕生修行的意识,我想你碰到任何的困难都会容易克服得多。当我碰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对自己说这个困难是对我的磨炼,是妖魔鬼怪,我一定要打败它。不要想马上成佛,但是要有一颗向佛之心,这里的“佛”是广义的,是各种各样我们自己真正所向往的人生价值。我们基本上揭示了《西游记》这部作品中的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所以《西游记》这部小说是可以从两岁看到七八十岁永远看下去,都可以看到其中的真谛。但是《西游记》绝不仅仅是这个层面,它还有更深刻的层面。
    4.“齐天大圣”和人定胜天
    “齐天大圣”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去解读?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听大人的话,到了3岁、7岁、初中、高中时候就出现反抗期,7岁、8岁是反抗期。我孩子小时候对他说电插头的洞是有电的,不能把手放进去,但是你不在的时候他就把手塞进去。还有热水瓶你不要去玩,但是有一天他就抱着,一掉下来爆炸还把自己吓一跳。到了初中你让他好好学习,尤其是男孩,他理都懒得理你,你叫他在家好好做作业,他人都不知道跑哪去了,这就是反抗。人类也是这样。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前,人类是信天地、信鬼神,是很乖的孩子。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凭什么听上帝的,我自己就能思考。人类进入了现代反抗期,启蒙来了,个人的理性诞生了,“一切都要重新放到理性的天平上称一称”,理性于是开始反抗大自然、反抗一切的宗教,批判一切的宗教,批判一切的盲从。中国从1840年以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开始了这项工作,今天我们仍然没有完成。因为中国人的从众心理还非常地严重,我们还不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一颗自由思想的头脑,我们今天还没有完成这个事情。
    《西游记》里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和毛泽东讲的“人定胜天”,远远地看上去像两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其实两者是同一面旗帜:正面写着“齐天大圣”,反面写着“人定胜天”。所以毛泽东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其实这个是人类理性发育的一个过程。人定胜天是早期的理性,但是后来我们知道有些事情理性是办不到的,我们必须按科学的理性办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以说是到处反抗,第一,他反抗了儒家之天。儒家之天其实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有一个代理人就是天子,君权神授。信皇帝其实就是信天,皇帝要祭天,北京的天坛就是祭天的,过去我们是崇拜天的,我们这个民族崇拜老天爷。但是孙悟空不信那套,玉帝老儿算老几,还有天上的众神,像太白金星、龙王老头乃至阎罗王,孙悟空要反抗的几乎是所有的大自然,天上、地下他无一不反抗,没有他在乎的,反抗自然也包括反抗朝廷,朝廷只不过是天的代理人而已。
    第二是他反抗道家之天。孙悟空调皮捣蛋不老实,玉帝拿他没辙,就找太上老君(道家的始祖),让太上老君管管他,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到丹炉里面一炼。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做过道家的气功,做过以后你们就知道了,丹田在脐下三寸小腹中间,你意守丹田慢慢这个地方就会发热,慢慢就会有一个气囊鼓起来,你走路都会晃晃荡荡的,这个地方就叫丹。丹田经过前后任督二脉,通过会阴到脑袋,叫做打通小周天,打通的时候舌头会发麻,这是道家的功夫,打通大周天就是身上的奇经八脉都打通。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在八卦炉里炼一下就是做这个功,把念头放气囊里头炼,然后一发热就成丹。过去《西游记》的解读中都没有,我练过这个功。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到丹炉里面让他练道家的功夫,但是孙悟空不理你这一套,他踢翻了丹炉跑了。不过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炼一下也不是没有好处,第一是烧红了猴子屁股,第二是烧出了火眼金睛。所以说《西游记》是一部佛教小说,表面上有一点讽刺道家,但对道家还是有一点肯定的地方的,所以它其实是儒道佛三家化而为一,不要只说它是佛教的小说,道家的也有。第三是反抗佛家之天。既然太上老君管不住孙悟空,就派如来去管,他也不把如来放在眼里,如来有错他照样指着鼻子骂,但他还是对佛教比较看重的。如来把孙悟空放在手掌心里,孙悟空在如来的手掌心里翻筋斗,他以为已经跑了出去,但是还是在如来的手掌心里。
    这样一说我们就看明白了这部小说,实际上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阐述了人的理性与信仰之心发生了某种吊诡现象。如果它是纯粹的宗小说的话,那么唐僧一定是至高无上的,孙悟空一定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但是这部小说孙悟空和唐僧的地位发生了吊诡的现象,发生了某种逆转。这说明了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史上已经发生了某种现代性的萌发,就是理智之心与信仰之心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5.天地立心
    《西游记》成书是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正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在西方现代性发生的同时,出现了《西游记》这样的小说,这就是一种反抗,就是人的理智之心开始萌发。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同时,我们中国现代性的萌发虽然没有西方的坚船利炮,但《西游记》就是明证,已经使理智之心和信仰之心发生了吊诡式的逆转。恩格斯说但丁是西方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新世纪最早的一位伟大诗人,我觉得对但丁的评价可以完全用在吴承恩这里。同时他也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也是现代性发生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在他那里人成为了大写的人,在《西游记》这里,孙悟空作为有理智的人成为了大写的。我还要比喻的是笛卡尔,在西方他是理性主义的鼻祖。可以说在十六世纪的中国,《西游记》就已经暗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理性开始对信仰持怀疑态度的历程,所以《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启蒙小说,而且它是在第二次的“西化”——现代性还没有来到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诞生了现代意识的根基。但悲哀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自己的现代性,而非要等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来打开我们的大门呢?我们的解释是明朝因为腐败而灭亡了,然后由一个文化上低势的民族来统领中国,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歧视满族,清朝几百年来滞后了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我们今天也不能因腐败再滞后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西游记》以及中国历史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西游记》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第一次“西化”——印度佛教进来我们怎么化印度的佛教为中国的佛教;第二个层次,我们的第二次“西化”也就是现代化,暗示了中国自身现代性的意识根基已经萌发;第三个层次,它还有后现代的意义。在《西游记》中信仰之心与理智之心虽然发生了吊诡的现象,出现了逆转,但并没有彻底地否弃信仰之心,这个可能是个问题。在当时封建专制还那么严重的情况下,人类的现代理性还不能充分地发达,知识界和思想界已经有了这种思想的萌发但还不清晰,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信仰之心和理智之心的冲突还没有像西方发生得这么彻底。经过了长时间西方理性主义的发达之后,后现代主义的西方已经发现了单纯的理性至上也是有问题的。我在一个文章中提出这样一个观念,“轻本而不失本,重用而不妄用”,我们今天人类就有点妄用,理性虽然重要,但如果我们随便地妄用,如果我们胡乱的使用核武器,胡乱的使用克隆人,我们人类就会完蛋,我们今天的环境已经非常地危险。所以我们人类不仅需要理智之心,同时还需要信仰之心,它们之间的二元结构我们不能够小视,这是《西游记》的后现代意义。所以我说《西游记》有三个意义,一个是它对印度佛教第一次“西化”如何去化,还有一个是后现代的意义,要处理好“识心”、“本心”二元结构的关系。
    6.正果和奇果
    《西游记》里所有的人物都成了菩萨,最差的也成了罗汉,都修成了正果。而《西游记》这部小说也成为一颗奇果,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我刚才说过,印度佛教从魏晋南北朝进入中国一千年有三大成就:宗教上的禅宗、哲学上的心学和文学上的《西游记》,表面上看它们都是来自印度,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第一次“西化”,但三大成就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都不姓印。没有人会说禅宗是印度的,佛教的根在印度,长在中国,开花结果全在中国。禅宗就是中国的,佛教在印度基本没有地位。《西游记》表面上也是印度佛教故事,但谁说它是印度的文学,没有,都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心学更是如此,它还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想就是心学。
    我们回到中国的第一次“西化”这个主题,我们在今天仍然要明白一个问题,我们要放开眼量、打开心胸向世界文化学习,与世界文化交汇流通。我们放开胆力,只要我们能消化,最终这一切都会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成就,同时也会贡献给世界文化,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当前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过度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文化保守主义。比如说儿童读经,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要孩子们去背经,而且是极难背的经,还要怀着婴儿的母亲去听经的光盘。昨天陈实先生说这个已经到了恶搞的程度了,我非常同意“恶搞”这个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有节制,不要再回过头去用过度的民族主义和过度保守主义抵御我们向世界文化学习。现在不光是西方的文化,整个东亚、伊斯兰教、拉丁美洲,我们都要放开眼量去学习,这在今天是尤为重要的。我说中国不能再走老路了,经济发达30年来,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三、马上世界第二了,但是我们文化上不要保守。我感觉我们的文化上保守,只觉得“天王老子第一”,有些人讲唯有中华文化才能救世界,这个话不用这样说。咱们的中国文化自己成长壮大,相信伟大中国文化一定会与世界文化交融、汇通,一定会有辉煌伟大的前景!谢谢各位!
    *演讲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